最佳化是一種脆弱

最後更新:2021-06-18

以前念經濟學的時候,
有個概念一直在經濟學中被強調,

就是「最佳化」

例如,柏拉圖最適境界、效率前緣。

嚴格來講,我沒有修過經濟的任何課程,
只是因為當時考試需要而唸到它。

因此對我而言,
(基本的) 經濟學這個學科非常的詭異,
因為,
只要拿掉這些最適化的計算,
考試題目就很難再有計算題,
幾乎只會剩下質性的論述。

「這些人除了最佳化以外就沒別的事可幹嗎?」

不過當年對它的懷疑也僅止於此,
到後來開始程式交易後,
對最佳化有了實際的體驗,才理解問題所在:

「最佳化不符合大自然的運作。」

回憶一下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1. 資源有限
2. 市場效率(所有人皆理性)

但是對大自然而言,最佳化並非最效率化。

我們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兩個肺、兩個腎,
這些「多餘」的備用功能,目的是活下去,
讓我們在其中一個受損時仍能具有生存能力,
甚至它們的功能都遠超過實際的需要,
為了維持這些「多餘的」功能,也是得耗費不少能量,
不效率,卻可以讓生存更有保障!
與經濟學的最效率化完全背道而馳,
但這才是大自然的「最佳解」!

企業就跟人一樣,
如果真的有企業走向最極致的效率化,
就像經濟學課本裡面的計算題那樣,
只需要出一次意外就可以讓他因為偏離最佳化而毀滅,
LTCM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有興趣可以看看塔雷伯的相關著作,
『隨機致富陷阱』、『黑天鵝效應』、『反脆弱』
對這類問題有深入的探討。

「要生存還是要毀滅,那才是真正的問題!」-哈姆雷特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