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無法實現 才是你的風險

最後更新:2021-06-17

 

「我有100萬元,怎麼投資獲利高又可以風險最低?」

不是第一次有朋友提到類似的的問題,
至於回答的方式,就因人而異。

但有趣的是,
要解答這個問題,
其實有個最核心的關鍵,”風險” 是什麼?

營業員口中的風險,和保險業務員口中的風險,
理專口中的風險,和教科書上的風險,
他們說的,是同一種風險嗎?

最重要的,你心中的風險,和你聽到的這些風險,
是在說同一件事情嗎?

事實上,風險和你想的不一樣。

首先先看看韋氏字典,風險(Risk)是什麼?

1. 損失的可能性。
2. 可能促成某種危害的人事物。

在它的定義當中,「風險」與”負面的損害”有關,並且存在著一種可能性,也就是損害可能不會發生。

這種風險的定義非常符合直覺,但只有機率並不夠。
若有10%的機率損失1000元,那又怎樣?
若有0.001%的機率損失1000萬,
你要拿一輩子和他賭不會發生嗎?

重點並非機率,
人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應該是造成傷害的大小。
況且在真實世界中,也沒人知道這機率是怎麼算出來的。

不過,倒還有些人還真的喜歡把這機率當成已知,
所以接著來看看,
教科書或是學術上說的風險是什麼?

教科書上的風險,去看投資組合理論或一些近代的理論,
它們將風險定義為「標準差」或其他類似的東西,
講白話一點,就是”波動性”,

波動越低,風險就越小。

最常聽到的就是理專會跟你介紹某樣基金或金融商品,
「它的風險很小!風險相對報酬很高。」
接著拿出一堆指標或是拉丁字母,告訴你它的風險有多低。

這裡少考慮到的事情,就稍微多了點。

1. 波動性並無方向可言,因此評估波動性時,會把正面的評價也考慮進去。

舉個簡單的特例,
你每年賺10萬,連賺10年。
跟你第一年賺100萬,但後面10年都是零。

學術理論會告訴你,後者的風險比較高,因為它的標準差比較大。
但這顯然不符合直覺。

2. 使用標準差後,加入了機率,讓事情看起來變得可以預測。

但風險之所以名為風險,就是因為它的不可預測性。
包括不可知的機率,以及不可知的傷害。

當然,在某些限定的領域裡,這種預測還是有用的,例如:賭場。
但當牽涉的事情不再是骰子,而是人性時 就不同了,
情況變得難以預測,金融商品市場便是如此。

不過今天,
比以上兩種風險還更加重要的問題是:

「對你來說,你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即使因人而異,
但我想我的答案不會相去太遠。

「人一輩子只能活一次,最大的風險,是能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換句話說,

「對我來說,風險就是無法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
每個人都可以把100萬元安全的存在銀行,幾乎沒有風險…無論是字典裡的風險或學術上的風險。

但如果你的夢想是要靠這100萬環遊世界旅居各地,
你的目標是1000萬,
100萬元若存在銀行,給你5%的複利,也要將近50年,
人生有幾個目標,又有幾個50年?
若是更大一點的目標,
有生之年你的夢想或許都無法實現,

相較之下,你拿100萬元出去闖盪一番,
即使成功機率很低,但風險都低過將錢存在銀行。

是否能實現夢想?
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評估風險方式。

「失去金錢的人損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 -叔本華

對我來說,風險就是無法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你認為呢?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