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業的 資產 還是 費用?

最後更新:2021-11-08

人才是企業的 資產 還是 費用?

人才是企業的 資產 還是 費用?

『會計制度把物品記在資產,人才當成費用,根本是胡扯。應該反過來才對。』- Stephen Covey

前陣子看了管理大師 Stephen Covey 的一本書:柯維經典語錄 
他以管理的角度否定了財報所揭露資訊的意義。

「人才為何無法被記在資產項目?」

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想過,

土地、機具、廠房都是資產,
甚至連還沒賣出去的存貨都是資產,

人才,甚至沒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
但薪資的費用卻出現在損益表中,

為什麼呢?

昨天下午在公館的一間咖啡店,約了一位會計師朋友,
點了兩杯單品,我們聊起這個話題。

就一般的認知,
資產指的是能產生價值的事物,
比方說你投資了一間房子拿來出租,能產生租金收入,
它就是一項 “資產“。

反之,如果花費在沒有產值的消耗上,
例如買一台汽車,以及維護這台車的開銷,
這就是一種 “費用”。

因此對一間企業來說,
理論上,人才應該是個有產值的 “資產“,
而不是像零件或耗材般的 “費用“。

「這問題,要從 會計 對 “資產” 的定義開始說起。」

「資產負債表,表達的是某個時間點下的狀態。」

就像一張個人照照片,
你可以看出高矮胖瘦與衣著品味,
但對於的個性、能力、做事態度,只能略作推敲。

「資產」項目位於其中,
包含了現金、應收帳款、存貨、土地、設備等項目。
在財務報表中,資產的定義是,
「未來經濟效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但是,人才帶來的經濟效益呢?」

「人才無法列為資產,因為會計制度遵循的是 “穩健原則”。」

「穩健原則」 就是應該以「最保守」的態度,揭露財務的資訊。
比方說,企業未來有可能 虧 5萬或虧 50萬,
會計會覺得是賠 50萬。
反之,未來若有可能賺 5萬或賺 50萬,
會計會覺得是賺 5萬。

同樣的道理,
人才在未來產生效益的不確定性過高,因此無法將它的價值記入資產。
相同的道理,你也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上看到 “企業競爭力”、”企業文化” 這類能力。

天色漸晚,
咖啡廳的氣氛逐漸變得比較像酒吧。

聽了他的解釋可以理解到,
會計對 資產 的認知與一般人的出發點完全不同,
但仍有另一個問題,

薪資費用難道越低越好嗎?

「損益表 是表明一段時間下企業的盈虧、利潤變化。」

“費用” 則包含了銷售、管理、財務操作的費用,
例如薪資、租金、水電、差旅費等。
員工薪資被記在 損益表 的 “費用”項,
費用會減損股東權益,費用越低 股東權益就越高,

但把人才當成費用,
似乎沒有考慮到他們能創造的價值。

「大多數人對損益表的費用都有誤解,它不是越低越好。」

費用和收入的比例,高低本身意義不大,
事實上,
薪資被列在費用的意義,是取決於企業如何看待人才。

「若人才是資產,費用是顯示企業將多少利潤與員工分享。」

因此費用不見得越低越好,
如果人才被當成資產,費用就反映了人才的價值,
人才價值則會反映在未來的利潤。

反之,如果人才被當成費用,
企業就會努力將薪資費用最小化。

經過討論,我們得出了結論:

1. 人才是資產,但基於穩健原則,它無法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中。

2. 薪資是費用,但費用是否會被刪減,取決於企業的態度。

3. 真正關鍵在於,企業將員工視為資產,還是視為費用。

如果今天半夜無人時,你跑到公司裡,
只會看到一堆辦公桌、電腦和機械廠房。
如果沒有人才,這些東西根本無法創造價值

「但在台灣,究竟有多少企業把人才當成資產? 」

想像投資一幢房子之前,
你會仔細評估確認這幢房子能創造的價值,划不划算,
畢竟如果不划算,它甚至不是資產,而是負債。

在經過嚴密評估過後,
如果它是資產,你會願意投入更多資金維護它,讓它更有價值!

人才也是一樣道理,

在企業主決定聘僱之前,
應該花上一些時間與金錢,調查對方是否適合這份工作,
在確認這個人才是值得聘僱的資產後,
企業應該投入更多資源,讓人才資產發揮更大的價值,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肯定、參與更重大的事情,
也都渴望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價值,展現自己的影響力,
果真如此,
他們將以工作為榮,人事流動也將因此減少。

「但把人才當成是資產,通常都只是口號。」

工業時代以來,
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陷入無止境的鬥爭,
資方期待更低的成本,勞方則要求更高的工資與待遇。
看到這幾年來低落的薪資水準,
顯然在現在的台灣,雙方並沒有創造雙贏的局面。

每個台灣企業都聲稱員工是他們最大的資產,
但卻都在人事費用上節省,
不要說培養與訓練,
可能連尋找合適員工的成本都不願意花。

「也許多數的資方覺得,他們找不到可以視為資產的員工。」

人才的薪水看似是和公司討論的結果,但事實上是受市場上的供需決定。

全世界每年都有上千萬的人進入就業市場,
若容易被取代,那等於是個貶值資產,與費用無異。

「但企業的工作內容 要是容易被取代,這到底是企業的問題,還是員工的問題呢? 」

如果企業一味的將人才當成費用,造成人才流失,
企業失去前進的動能,也只能陷入衰退的惡性循環,

因此除了每個員工應該讓自己免於被輕易取代,
企業也應該將每個員工當成重要的資產,
並且不斷嘗試提供更大的挑戰!

聊到這裡,想到台灣的產業結構,我們不禁一陣沉默,
看著人行道上走過嘻笑打鬧的台灣大學學生,

台灣,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市場先生後記:
寫下這篇文章的7年後,時過境遷,我自己也成了一個小老闆。

對於人才,我的看法依然相同:人才是企業的資產。

不如說,如果一個人才無法被當作資產對待、無法如同資產一樣創造價值,
那與其稱為人才,不如稱為人力更為洽當。

而且在當今社會,人才的重要性一天比一天更高,
資訊業、軟體業、顧問業,都是很典型倚靠人才而非人力的代表。

但會計制度並非如此,會計制度追求的是對股東負責,而不是對經營管理者負責,
畢竟對許多企業而言,他們需要的不只是人才,也需要人力,

類似的討論還有很多,
例如生技產業的研發費用極高,這些研發費用如果按穩健原則,通常就只認列為費用,
但這些花掉的研發費用,是否應該認列為資產,更為洽當?

今天的我認為,
在會計制度上爭論人才人力、資產負債,是沒有意義的,

問題出在:管理者是否應該用財務報表來做管理?

許多管理學院的課程會告訴你,學會看財務報表,就能管理好一間公司、發現一間公司的問題。

真的嗎?

我的結論是:
「也許財報能幫我們做到某些事,但理解財務報表的極限,也是同等重要的事。」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