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購買力平價是什麼?如何查詢?與大麥克指數的差異
購買力平價(PPP)是一種用來標準化不同貨幣價值的方法,經常出現在國際期刊或各類經濟報告中。
在比較各國經濟數據時,由於各國物價不同,貨幣購買力有差異,因此經濟學家會先用購買力平價進行標準化,假設貨幣購買力一致的情境下,才能讓比較結果更有意義。
購買力平價是根據每個國家一籃子商品價格,來衡量不同貨幣的購買力,反映出不同國家的生活成本,在跨國比較經濟數據時,比起匯率,能提供較客觀的角度來呈現國與國之間的差異。
本篇文章市場先生介紹購買力平價是什麼,包含計算方式以及重要的原因,最後說明購買力平價的限制以及該去哪裡查詢數據。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PPP購買力平價的意思?
購買力平價(英文: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在不同國家,用當地貨幣買相同東西,所需金額的比率。
購買力的意思是「相同金額」可以買到多少東西,簡單來說:
- 購買力強:例如美元,100美元在超市可買到一週的食物。
- 購買力弱:例如越南盾,100越南盾什麼都買不到(河粉一碗約3萬越南盾)。
這說明就算數字上都是100元,100美元的購買力遠大於100越南盾。
購買力平價,是計算在不同國家、買相同東西,需要當地貨幣金額的比率,可以反映當地民眾的生活成本。
舉例來說明:
- 在美國:買一個麵包要5美元
- 在台灣:買一個相同的麵包,要台幣70元
簡單計算就能知道,約14元台幣,就能買到等同美國1美元能買的東西(70台幣÷5美元=14台幣/美元),
因為作為比較基準的商品本身相同(一個麵包),所以可以更客觀比較兩地物價的真實差距。
PPP購買力平價計算方式:比較一籃子商品的價格
計算購買力平價時,不會只計算單一商品,而是用一籃子的商品和服務,包含:食物、衣服、住房和能源等,一系列民眾生活所需的東西。
PPP的基本概念是單一價格法則(英文:Law of One Price),簡單說就是如果想在兩個國家買到相同商品,到底需要多少當地貨幣,並且忽略外部成本。
文章前段的舉例,我們只計算一個麵包的PPP,但經濟學家不會只考慮一項商品,而是參考一籃子商品。
現實世界中會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很多,關稅、物流、當地文化、產地等成本因素,會讓一些商品在某些國家/地區的售價更貴,而在另一個地方更便宜。
為了排除這些干擾因素,經濟學家會評估不同國家購買食物、衣服、房子、能源、服務等生活必需品的組合,形成一籃子商品,透過比較一籃子商品的價格,評價出相對客觀的購買力強度。
一籃子商品中最大的項目是家庭消費支出,占比約60%,其次則是機械設備和建築土木工程,可以代表各式建築與住房成本,占比約約20%,最後是公共服務,大約占比約15%。
最後,PPP的數據不需要自己計算,國際組織會定期發布,有需要時直接查詢即可。
計算PPP一籃子商品分類 | 內容(僅列舉) | 比例 |
---|---|---|
家庭消費支出 (Household Consumption) | 食品/衣物/交通/健康/教育 | 約60% |
政府消費支出 (Government Consumption) | 公共服務/醫療/行政 | 約15% |
機械設備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建築和土木工程 (Construction and Civil Engineering) | 建築/機器設備等投資支出 | 約20% |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補充:什麼是大麥克指數?與購買力平價的差異
許多人會從新聞中聽到:大麥克指數(英文:Big Mac index),它是經濟學人(Economist)編製的指數。
它跟PPP的差異在於,大麥克指數只比較單一商品(大麥克)的物價,
也就是只計算知名連鎖速食餐廳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售價。你可以把大麥克指數想成是一個簡化版的PPP,較具娛樂性,實用性較低。
計算方式其實與PPP類似,公式如下:
- 大麥克指數(A國對B國) = A國大麥克售價 ÷ B國大麥克售價
官網最新的數據是2024/07,當時大麥克在美國售價5.69美元,在台灣售價75元台幣,那大麥克指數(台灣對美國)就是13.18。
- 大麥克指數(台灣對美國)= 75 ÷ 5.69 =13.18
PPP購買力平價的應用:跨國比較生活成本和經濟數據
購買力平價,一定是用於跨國比較,主要有兩項應用:
1. 反映當地民眾生活成本差異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美國比較。
根據OECD發布的購買力平價資料,PPP數字的解讀方式如下:
2023年美國(美元)是基準1,台灣的PPP數值是13.57,
代表在美國用1美元可以買到的一籃子商品,在台灣需要台幣13.57元。
而2023年台幣兌美元的市場匯率普遍在30以上,意思是用1美元可以換到超過30元台幣,在台灣實際能買到原本美國兩倍以上的商品量。(30 ÷ 13.57 ≒ 2.2)
可以理解為台灣的生活成本相對美國便宜,台幣在實際生活中的購買力比匯率所呈現的還要強。
除了與美國比較,也可以透過PPP數據跨國比較其他國家的物價水準。
以日本為例,2023年日本的PPP數值是95.27,台灣是13.57,簡單計算可得:
- 1元台幣的購買力 ≒7日圓。
(95.27 ÷ 13.57 ≒ 7)
但2023年台幣兌日圓的市場匯率普遍在0.21以上,1元台幣大約能兌換4.7日圓,低於PPP推估的7日圓。
這表示用台幣1元換到的日圓,在日本實際能買的商品量比在台灣少,顯示日本的物價相對台灣更高。
最後要提醒的是,PPP只是估算物價的工具,
實際生活成本會因地區、生活型態而異,個別商品的物價變化,也不一定和一籃子商品的物價變化一樣,
計算結果只能用作參考,不代表當地居民真實情況。
2. 調整經濟數據,讓數據可以跨國比較
購買力平價是一種標準化調整貨幣價值的方法,學者常用來調整不同國家經濟數據,再相互比較。
經濟學家跨國比較經濟數據時,例如國內生產毛額(GDP),因為各國貨幣不同,商品價格也不同,不先經過標準化(就是貨幣轉換,例如把數據轉換成美元),直接拿數據相比並沒有意義。
談到貨幣轉換,我們直覺會想到市場匯率,但是匯率的干擾因素太多,波動很大,不適合當作經濟數據的轉換標準。
改用PPP調整,除了可以排除物價、匯率干擾,讓數據真實反映當地生活成本,也讓數據全都轉換成相同的幣別(一般是美元),方便比較不同國家的經濟表現。
關於經濟成長的詳細介紹,可閱讀:GDP是什麼?與GNP(GNI)的差異?
補充:購買力平價(PPP) VS. 匯率(Exchange Rate)
- PPP反應的是貨幣真實購買力
- 匯率則代表貨幣的市場價格。
匯率就是你去銀行換匯時會看到的價格,是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受利率、投資人情緒、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變化幅度也比PPP更加劇烈,因此不適合用來調整經濟數據。
舉個例子:
- PPP是把商品購買力作為基準,來進行數據調整。
以兩個國家的薪資為例,PPP考慮的就是兩國的薪資,比較薪資換算成當地買到麵包的數量,能反應當地生活成本和物價。- 匯率則是用貨幣當成基準,兩國家的貨幣按照匯率計算。
以兩國薪資為例,匯率就是將薪資換成相同貨幣,比較薪資換算成相同貨幣的數量的。匯率並沒有考慮兩地生活成本和物價差異。市場先生先把兩種差異比較整理在下方表格。
比較項目 購買力平價
(PPP)匯率
(Exchange Rate)計算基準 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
真實購買力價格 評價基準 各國實際生活中
商品與和服務售價外匯市場上的報價 變動頻率 相對穩定,變化緩慢
(非惡性通膨的情況下)變動劇烈
會因市場消息/政策大幅波動影響因素 各地物價水準
生活成本貨幣供需
利率政策
經濟預期
地緣政治主要用途 衡量貨幣的使用價值
經濟數據分析比較
各國生活水準比較代表貨幣的交易價格
用於實際換匯
短期貿易
投資
觀察市場動態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PPP購買力平價的限制
雖然經濟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調整,比用匯率調整更客觀,但它本身還是存在幾項缺陷。
下面市場先生分析幾項PPP在編製計算的上缺陷:
1. 忽略外部成本
購買力平價比較的是一籃子商品的價格,但這些商品的價格往往包含製造、關稅、物流等成本。
這些差異可能讓某些商品在特定國家/地區的價格更低廉,或在另一個地方更昂貴,這些因素在PPP的計算是上無法排除。
2. 忽略產品品質差異
理論上,購買力平價要比較的是「完全相同」的一籃子商品,但在不同國家,很難取得完全相同的商品,大多數時候只能取得相似替代品,品質會有差異。
舉例來說,如果PPP的一籃子商品包含牛肉,在某些不得食用牛肉的國家,這項商品就會改成相似的其他肉品、或是其他蛋白質來源作替代。
替代品品質不同,價格也會產生差異,理論上品質更好的東西,會比較貴,品質較差的商品,價格會便宜,但PPP的計算沒有辦法排除這項干擾。
3. 忽略無法貿易的商品和服務
有些在地化的商品或服務,例如理髮、看醫生等,無法自由貿易(你不能進口理髮),價格會受到當地薪資與生活成本影響,在不同國家間產生落差,難以用購買力平價準確比較。
以剪頭髮來舉例,美國男性理髮服務大約需要25~35美元,加小費可能需要40美元以上;日本理髮價格大約需要2,000至3,000日圓(約14~21美元),台灣平價連鎖髮廊大約只要台幣350~450(約11~15美元)。
雖然服務的性質完全相同(都是剪頭髮),但價格差異較大,PPP在計算這些非交易商品時,容易出現落差和失真。
4. 沒有考量通貨膨脹
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基礎是「商品價格隨著時間推移,保持相對穩定」,所以其實只適用於無通膨或是溫和通膨的環境。
如果一個國家/地區發生惡性通膨,同一個商品在早上賣一種價格,下午就漲3倍賣另一種價格,PPP就不能有效衡量購買力。
PPP購買力平價重要嗎:主要用在經濟研究,一般人用不到
購買力平價的重要性在於經濟研究,因為它能提供比匯率更客觀的方式來比較經濟表現。
PPP本身的意義是把使用不同貨幣、在不同地區的購買力標準化,用在經濟數據的比較上會比較客觀。
所以學術期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GDP數據都會經過PPP調整,報告會更真實的呈現當地人民的實際收入和支出情況。
舉例來說,下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定期發布的全球的GDP數據,報告中也說明使用了PPP做調整。
如果你是一般民眾,只要知道基礎概念,看新聞的時候聽得懂就夠了。
市場先生提示:購買力平價觀念,對一般人的啟發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說法,例如覺得歐美國家薪資較高、亞洲薪資較低。
這種說法雖然部分正確,但也不完全正確。
如果你認識到購買力平價的觀念,你會想到,雖然某些國家地區名目薪資較高,但生活成本可能更昂貴。
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數字,可以作為另一種參考,讓比較的基準不再是貨幣,而是將人們賴以維生所需的商品和資源作為基準。
PPP購買力平價去哪裡查?
國際間常見的購買力平價數據,主要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領導的國際比較計畫(英文: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發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報告也是採用ICP的數據。
此外,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也會定期發布OECD會員國的PPP數據。
歐盟統計(Eurostat)局每年也會發布一次PPP數據,但是只包含歐盟國家,而且不是以美元為基準,是以歐元在比利時的購買力為基準。
絕對購買力(APPP) vs 相對購買力(RPPP)
除了標準的購買力平價,學術研究中也會區分「絕對購買力(APPP)與「相對購買力(RPPP)」,差別在是否考慮通膨。
市場先生先把兩種差異比較整理在下方表格。
APPP vs RPPP 比較 | 絕對購買力 (APPP) | 相對購買力 (RPPP) |
---|---|---|
英文名稱 | 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簡稱 | APPP Absolute PPP | RPPP Relative PPP |
基本假設 | 一籃子商品的價格固定不變 | 一籃子商品的價格會因為通貨膨脹而改變 |
結論說明 | 兩國貨幣的購買力轉換恆定 | 購買力變化取決於兩國的 通貨膨脹比率 |
主要用途 | 比較不同國家的經濟數據 | 解讀匯率變化的原因 |
1. 絕對購買力(英文: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Absolute PPP;APPP)
APPP基本上就是一般的PPP,假設沒有任何貿易壁壘,相同商品在不同地區的價值完全相同,APPP取決於兩國商品價格上的差異。
舉例來說,在美國可以用5美元買到一個漢堡,在台灣要花台幣70元才能買到,表示5美元與70元台幣擁有相等的購買力,因此APPP就是5美元=70塊台幣,即1美元=14元台幣。
2. 相對購買力(英文: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Relative PPP;RPPP)
RPPP就是在APPP的概念中加入通貨膨脹的因子,讓購買力的變化與匯率的變化連結起來。
舉例來說,如果某一年度美國通貨膨脹率5%,台灣通貨膨脹是2.5%,因為美國通貨膨脹率高於台灣2.5%,按照RPPP的理論,這2.5%的差異會推動美國和台灣之間的匯率發生2.5%的變化。
簡單來說,如果不是美元貶值2.5%,就是台幣應該升值2.5%。
快速重點整理
1. 購買力平價(PPP)指的是在不同國家,用當地貨幣買一籃子商品,所需金額的比率。
2. PPP可以調整不同貨幣的實際價值,常用在各種經濟指標中。
3. PPP對於經濟學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它提供比匯率更客觀的方式,來比較兩國的經濟數據。
4. PPP數據存在一些限制,因為有些現實中的因素,例如:外部成本、品質差異等無法被定義與排除。
5. 許多國際組織會定期發布PPP數據,需要的人去查詢就好,不用自己計算。
接下來,
市場先生分享其它重要的總體經濟指標:
2. PCE個人消費支出指數是什麼?PCE指數和CPI有什麼不同?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