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技術分析會失效?3個失效情境
技術分析是否會失效呢?
在這篇文章中會從「方法失效」、「標的物失效」「市場失效」3個層面來思考,並會告訴你失效了就會等於賠錢嗎?
技術分析怎樣算有效?
首先,技術分析是一種統計上優勢的方法,它認為過去某些市場價格行為樣態會持續重複。
怕有人誤解,解釋一下,
這裡說會持續重複,不是100%絕對,只是一種統計上的特性,
意思是有時候會重複、
有時候不會重複,是假訊號。
而總體來說,
一個有效的技術分析方法,整體會在長期期望值有利可圖,有不錯的報酬/風險結果。
我不用勝率這詞,
因為根據策略不同,有的高勝率低賠率,有的低勝率高賠率,無論勝率高低,期望值才是重點。
此外也不單看報酬,風險也要考慮,綜合下來才是評估一個策略是否有效。
那有效的方法,是多有效呢?
一般來說,
長期的報酬/風險比大盤好一點點,就已經算是有效了。
如果好很多,恭喜你找到聖杯,
但更大機率是美麗的誤會。
基本上在已知的技術指標,是很難有好很多的情況。差不多或好一點點點,就可以用了。
再更進一步定義長期有效,
如果你做過回測發現,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其實是隨時間波動的,例如今年比大盤好很多,明年差一點,後年好一點…諸如此類。
策略的交易頻率越高,策略表現會和大盤差異越大
越短線高頻的策略,有可能和大盤差異越大,相對大好或大壞,
理由也很簡單,就是樣本數更大,判斷方向的次數更多、和大盤差異也就越大。
而越長線的策略,基本上報酬特性,通常會與標的物本身波動特性接近。
例如那年盤波動小、很黏很洗,那績效就很差。
而那年盤波動大,走勢乾淨,那績效就很好。
技術分析失效的情境
定義完有效,那可以來談失效。
技術分析怎樣情況下會失效?
我覺得可以區分幾種狀況:
1. 方法失效
意思是能讓一個技術分析有效背後的原因,
隨著市場變效率,或隨著方法用的人變多、競爭者變多、貢獻超額報酬的參與者變少,導致它不再有用。
這種失效大多數時候是緩慢的,但如果市場原本很不效率,也可能失效的很快。
例如多年前,滬深300期貨市場剛開放的時候,最初半年,隨便哪個技術分析進去都很好用,回測結果都是神。
但第二年過後,絕大多數的方法就都失效,原因當然是參與者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市場的不效率也迅速被修正。
記得,長期而言大多市場都是越來越效率的,一個新的市場如果出現短期很容易撿錢的情況,通常也不會持續太久。
時代不同,方法使用效益跟著降低
再舉一個例子思考,大家現在看的技術分析書,像道氏理論、或各種圖形分析,很多歷史都是動輒五十年、一百年。
五十年、一百年前,金融市場資訊取得,甚至報價方式,都跟現在不一樣。
以前的人是聽收音機才能知道報價,想畫技術分析線圖,需要自己手畫,那個時期,光是價格本身就充滿了資訊落差,用價格形成的連續資訊,無論是K線圖、均線,當然也就超好用。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有些方法也許現在仍有一點點用,但跟過去時代比已經大不如前。
在資訊流通的現代,你要期待它跟古時候一樣有用,是很困難的。
2. 標的物失效
意思是技術分析方法沒問題,但不適用在某些標的上面。
技術分析因為大多只看價量就能做判斷,會給人一種所有標的都能技術分析的錯覺,當然這沒道理。
舉例,想像一個情境,
你看著技術線圖,指標和圖形似乎呈現出某種市場情緒,例如帶量突破關鍵點位,似乎趨勢即將發動,有大量參與者發現了某些機會?
但實際上,也許只是某個操盤室中,某位主力大戶正在「畫線圖」給人們看,而他正等著參與者加入後倒貨出來。
要記得,技術分析的本質是一種統計結果,我們發現市場上某些時候存在某些行為會一再重複,而其中有利可圖。
但是某些標的,它只受少數人操弄,做出一樣的反應,但這並非大樣本的統計結果,當然也就相對不可信。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技術分析大多只適用於指數,再往下就要很小心,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分析的到底是什麼。
大戶自己畫線給散戶跟,這類故事在台灣很多,大家應該都聽過。
在這種屬性的標的上,技術分析是沒用的,從基本假設就失效。
市場先生補充:失效的原因,因為當有人操弄時,價格與成交量,反映的不再是群眾情緒,歷史的統計當然也就沒有效果。
怕有人看不懂,所以補充一下。
3. 市場失效
當市場發生某些意外事件,有新的重大因素加入,因此市場短期內表現,會完全和過去統計的特徵不符合。
例如大型的天災人禍,這種情況下,過去有效的方法,會完全不適用這段時期,甚至有些時期的各種特性會完全和正常時候相反,
在這段時間,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不做。
至於能否辨識出來,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清楚方法在什麼情況下有效,以及理解一個方法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市場先生補充:交易策略來說,並不是要一直在市場內(但長期投資策略則相反)
前面有提到,所謂有效的方法,並不是每天都有效,而是有時有效、有時無效。
當市場發生一些情況,導致過去統計有效的理由暫時消失時,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做,等待市場回歸到正常狀態,再重新去賺取統計上的超額報酬。
但困難點就在於怎麼判斷原先策略有效的理由是否失效?這有時無法完全量化,也無法精確定義,存在模糊空間。因為許多意外事件發生、政策變動發生時,第一時間我們並無法判斷清楚背後影響。
只能盡可能多預想各種狀況。
失效等於賠錢?
一個迷思在於,方法失效了會怎樣?很多人會誤以為分析方法失效,就會賠錢。
其實不是這樣。
一個方法失效,不一定是讓你虧損,而是結果趨近隨機。
換句話說,本來有效的方法,是長期有某些超額報酬,讓你有更好的報酬/風險,
但逐漸失效以後,它超額報酬會減少,最終趨向隨機,有時賺、有時賠,
不一定賠錢,但沒有額外優勢。
技術方析指標有驗證上的困難
有個困難在於,要怎麼檢查一個方法是否真的沒用?
因為一個方法本來就不是每年都會很好,
所以要對方法有足夠的了解,看它該賺的地方是否沒賺到,或者市場的特性是否發生改變,讓一個方法獲利機會減少、虧損機會增加。
方法百百種,沒有一個通用的結論,但大方向概念是這樣。
最後,
這個社團很少談技術分析,我自己平常也超少講,一年不知道有沒有講3次,
我不會覺得它沒用,因為回測下來,的確有些有點用 (但很多還是沒用),但有點用也真的只是有點而已,沒有大多數人想像中那麼好用。
市場先生 2023.05 原文撰寫於 Mr. Market 市場先生 FB ETF社團
技術分析文章分析: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沒有足夠的本錢跟信心,最好的方法果然還是長期投資策略(持續待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