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察力》讀書筆記: 只看結果,是最低級的管理方法

商業洞察力

書上看到一句話印象很深刻:

只看結果,是最低級的管理方法。

以往時常聽到很多老闆或管理者,說自己只看結果。

關注結果 vs. 關注過程與原因,兩種想法似乎有些衝突。

那麼兩者差在哪裡呢?

只看結果會產生一些問題:

  1. 遺漏中間的變因
  2. 迷信相關性
  3. 顛倒因果

問題1. 遺漏中間的變因

例如,喝咖啡會讓精神變好。所以沒精神就喝咖啡?

實際上咖啡因是促進新陳代謝,增進能量轉換成精力,所以關鍵還是能量以及轉換。

如果沒考慮到充足的能量,只是增加咖啡因,那精神一樣不會變好。

又例如,主管要底下的人增加業績,但會不會遺漏中間變因?

例如為了業績,給予客戶壓力,或者給予不該有的承諾,最終犧牲了品牌、犧牲了客戶信任,換到業績?

這就是遺漏變因。

問題2. 迷信相關性

例如,沃爾瑪統計,把尿片和酒放在一起,銷量會上升。

所以從數據結果來看,只要把兩者放在一起就好了嗎?

實際的情境,可能是因為太太在周五下午,會叮嚀丈夫買尿片,而丈夫買尿片時順手會買啤酒。

這才是真正的因果關聯性,而不是單純迷信把尿布和啤酒放一起銷量就一定會上升。

問題3. 顛倒因果

例如,到底是成本決定售價,還是售價決定成本?

如果沒細想,可能會覺得是成本決定售價,畢竟成本多少,再加上一點利潤就是售價,看似合理?

但實際上,是售價決定成本。

因為消費者很難明顯感受到成本,但他們可以感受到價格與價值之間關係、也可以感受到供需、稀缺性,以及其他競品訂價,價格是消費者和市場決定的,回過頭來才確定成本。

單純靠直覺,很容易顛倒因果。只看結果,疏不知那可能才是問題背後的原因。

如果只看結果,造成的問題就是,

因為你很可能無法發現過程的問題、無法做到任何優化、當遇到問題時也不知道如何改善。

實際上很可能甚至無法管理,只能接受結果。

所以在書中作者說:「只看結果,是最低級的管理方法。」

在投資中也只看結果,往往存在太多的迷思在其中

除了企業管理,我覺得這概念在投資領域也很重要。

例如看了某個指標、選了某個股票,也賺了錢、報酬高過大盤,所以如果只根據結果(有賺錢)來說,這似乎是找到一個聖杯,只要重複這過程就能致富?

會不會是遺漏變因?例如剛好是多頭市場,剛好買什麼都賺錢?

會不會是迷信相關性?會不會那陣子剛好有大戶買進,但實際上是別的原因?跟指標無關?

會不會是顛倒因果?你以為賺錢等於指標有效,但實際也許相反?會不會你現在用的方法實際上長期沒用,只是短期這幾次剛好賺錢?會不會另一個方法雖然賠錢,但長期其實才是有效的?

如果只看結果,今年最優秀的基金理論上就是最優秀的經理人?賺最多的投資人理論上能力遠超巴菲特?

如果只看結果,那也許光是用大數據就能產生一堆高報酬的投資訊號,不去管這些訊號背後有沒有邏輯,這些訊號在過去績效可能遠超巴菲特,但在未來卻可能賠的一蹋糊塗、而且用的人還不知道原因。

只看結果,往往有太多的迷思充斥在裡面。

只看結果的觀點是對是錯,目前沒有標準答案

最後,我覺得值得反思的是:

那為什麼仍有許多人會說: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真的所有事情都一定要看過程會比較好嗎?這中間有甚麼區隔?

凡事如果普遍存在,無論正確與否,必定有它的原因和理由。

是否許多事情其實相對單純、因果關係明確,因此無需要複雜的管理,只需要持續的執行,所以看結果就好?

還是事情的價值有限、或者管理的成本代價過高、即使改善效益幅度也不大,不如只看結果?

對這點我目前沒有答案,可能是因人因事情而異吧,有待更多觀察。

《商業洞察力》博客來連結

商業洞察力 書

原文發表於市場先生 讀書社團

額外分享幾篇讀書筆記:

1.《商業書10倍高效閱讀法》讀書筆記: 有限制的閱讀時間,有效率提升閱讀品質

2.《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讀書筆記: 一條通往不平凡成功的平凡之路- 思考自己的利基

3.《致富的特權》讀書筆記: 大多數人能得益,少數人受傷害程度低,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4.《變化中的世界秩序》讀書筆記: 歷史情況不斷重演,揣摩未來可能的發展,預先準備迎面而來各種狀況

5. 市場先生的投資書單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加入市場先生FB讀書會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