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業界的朋友, 提到出場天數最佳化的問題。 所謂出場天數最佳化, 就是策略進場後,不斷嘗試 3天、5天、20天出場, 希望找到一個最適合的數字。 「很多研究員每天都在做這種事,他們每天都可以找出一個最佳的出場時機。」 一位券商工作多年的朋友感嘆地說道。 這類故事,也許是以前聽多了的關係 (當然,我自己也有做過), 已經麻木很久了。 但是講到出場時間, 我認為「固定時間出場」很值得一提。
上週台指期第一次上萬點, 辦公室的同事們紛紛議論。 「金融股成交比重 24%?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不是靠電子上萬點,感覺很虛...」 主要漲幅是由金融股上漲帶動, 而且金融股的成交比重竟然超過 20%, 在歷史上也很少見。 這問題讓市場先生很好奇: 金融成交比重很高,跟未來 台股指數走勢 有甚麼關係?
「上萬點了!」 開完會後,同事一陣驚嘆, 今天是台指期經過好幾年後,再次上萬點的日子。 「要不要來打賭,今天收盤後外資買多少?我猜是 250億。」同事已經開起賭盤。
先前在 錢少,投資會遇到什麼問題? 這篇文章中提到, 短線交易有些缺點, 首先做短線花時間,進出越頻繁,需要觀察市場的頻率就越高,不然怎麼找機會呢? 再來短線上的對手超強,市場上一流的高手都在短線區域裡,你們等於是同一分組的競爭對手,一個人的損失就是另一個人的獲利, 短線交易也提高了頻率,導致交易成本增加,要有更大的獲利來戰勝交易成本, 而且從身邊觀察,在機率上,短線交易大多是9死1生, 所以平常...
「如果每保留 1塊錢,不能替股東增加 1元的市場價值,我們就會將盈餘發放出去。」 - 巴菲特 最近重新看《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讓我想 測試一下,關於 股東權益(淨值) 的問題。 股東權益,如果大幅上升會比較好嗎? 例如: 像巴菲特一樣,不斷保留盈餘和收購企業, 會導致它的股本和保留盈餘持續增加。 而現金增資、發行股票股利, 也同樣會導致股東權益上升。 還是股東權益減少,會比較好嗎? 例如: 發放...
打開電視機, 有一位 (隨處可見的) 金融大師 說: 「國人平均可望活到 73歲, 如果你今年68歲,預期會再活5年, 那就應該為此好好規劃。」 平均年齡73歲,如果你今年68歲,預期會再活5年? 他講得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