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看完你的文章,覺得有點小問題。」 之前市場先生寫完穩定配息研究的文章以後,和一位財金所畢業的朋友聊天, 討論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穩定配息的股票,風險明顯降低,虧損50%以上的機率不到1%!> 「越老牌的股票本來就越穩定,對吧?」他問道 他這個人對財務上的數字一向很敏感。 「邏輯上沒錯,不過我沒測過。」我說 活得越久的公司,股價理論上會越穩定, 真的是這樣嗎,穩定程度高多少? ...
第一次看到富朋友的文章時, 他的文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能用很簡單的例子,講出投資理財的重點。 每次看完我的感覺都是: 「阿,這件事,原來可以這樣舉例!」
「市場先生,為什麼基金公司要請很多的人?」 今天在咖啡廳和朋友聊到這個問題, 他認為大多數的基金公司應該要跟巴菲特一樣, 只需要一人或少數幾人就能做出決策。 在現實中,許多大資金的操作管理者,通常也是一個人做決策, 尤其在私募基金基本上是如此。 但在檯面上看到的許多共同基金,組織有許多的部門存在。 「這麼多部門有用嗎?一個人可以取代這些部門嗎?」 這是個好問題, 如果「做投資」相當於「管理一間公司...
上次有個朋友, 看到 <穩定配息的股票,風險明顯降低,虧損50%以上的機率不到1%!>這篇文章, 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公司不配 現金股利,而是配 股票股利,把錢留在公司,未來是不是會成長更多?」 「你的意思是,配股票股利 能不能拿來判斷 成長股?」
談到股票,如果是用技術分析起頭, 我都很納悶,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說的非常有把握: 「這裡一定會漲上去!」 「都突破切線了,底下有支撐。」 「這裡之後會變成一個 W底。」 這些話 萬一給新手聽到,誤會就大了。 並不是說技術分析不能用,而是有些說法會導致錯誤的使用觀念, 所以, 市場先生分享一段剛開始學投資的故事,看完可以幫你對技術分析多了解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