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設計一定要注意 – 退場機制

策略設計時,
要盡可能建立堅固且廣義的策略假說。
最好清晰到足以辨識這假說的原則是否改變,

對專業的交易者來說
突破均線、突破壓力支撐、指標交叉,
只是一些沒有真實意義的數據組成,
那些意義是人給予的”想像”,
換成實際的用語就是”機率”。

打個比方,
假設當價格大於短期成本時,
會有賣壓出現,
若買方勝利,則會形成短暫的趨勢。

我們可以用短均線象徵短期成本、
成交量象徵賣壓,
買方勝利代表價格突破。

這種假設法是很正常的,

但還不夠。

短均線只有某個程度的”機率”能象徵短期成本,
或許70%,或許20%,
它並不像人們心中所想能完全100%象徵那些意義,
甚至大多數人也不會真的去驗證策略有效程度。

機率也並非是個穩定的均值,
越不穩定時,報酬當然也同樣不穩。
因此找到提升機率的數據,即可做到改善策略,
例如,
用三大法人買賣量作為成交量的輔助,
或是用波動性輔助價格突破。
“可能”會比原來的有用(也可能更糟!)。

總之無論如何,
這些數據都無法百分之百去體現策略,
如此信念能幫你隨時保持客觀的檢視自己策略。

試問,
“均線突破”策略,
該什麼時候退場?
什麼時候能判定策略是永久失效?

難道退場機制是賠錢? 那要賠多少?
沒賺錢? 等多久?

若不知道策略進場理由,
也同樣不會知道退場的理由。

今天假設進場理由是買方戰勝大量賣盤,
即有較高機率出現小段趨勢。

若整體市場波動性變小、
買方戰勝賣盤後迅速拉回的特性變多。

策略便難以繼續長期穩定獲利。

但這並非指邏輯失效,
或許原來的邏輯仍是對的,
但今天用來象徵中間各種狀況的數值,
諸如均線、成交量、價格波動的象徵意義失效,
已經不足以去象徵這種市場狀況。

比如說均線因為價格劇烈波動而失去平均成本的意義、
成交量因為政策而不正常放大或萎縮等等,
當這些狀況變成一種常態、進而影響策略的可靠時,
即使獲利仍持續增加,
但策略此時便應該慢慢退場。

這才是真正的退場機制,
而不是只能選在虧錢的時候退場。

這是最重要,但卻最常被人跳過的部分。

本文為資訊整理與觀念教學分享,無任何投資推薦之意,投資必定有風險,投資前務必自行研究分析判斷。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