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錢留到死》讀書筆記:盡可能讓你從自己的錢得到最大的價值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封面

分享近期看到,覺得很有收穫的一本書:《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英文書名 Die with zero: 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意思是過世時也要把錢用完,盡可能讓你從自己的錢得到最大的價值。

作者Bill Perkins是一位很成功的金融交易員,有著相當專業的金融背景,但這本書的內容卻和過去大多談投資理財書籍很不一樣…

錢沒有不見,而是變成更有價值的呈現

書的開頭講了一個故事:

螞蟻在夏天辛勤的工作、儲存食物,蟋蟀卻都在玩樂。而冬天來臨時,螞蟻活下來,蟋蟀卻快餓死了。

這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該工作的時後努力工作,

但問題是:螞蟻什麼時候去玩了?

螞蟻的努力,有換到玩樂與充實嗎?還是一生都在工作?

大多數投資理財的書,都是在解決如何儲蓄下更多、透過工作提高收入、透過投資最大化報酬。

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來說,最終創造越多財富,的確代表投資越成功。

但從人生的角度,並非如此。

賺多少錢是一回事,錢必須要花掉,才能轉換成人生某些價值

如同故事中的螞蟻,辛勤的工作之餘,應該也要能享受工作的成果,讓人生更加精采,而不是一輩子都埋頭在工作上。

作者觀察到,現在人們普遍的情況,都是花費大量的人生時間在賺錢、並且忍耐儲蓄,卻在年老沒有意願和體力花錢時,剩下大量的財富,

從統計調查的結果可以發現,年齡越大的人,平均剩下的淨資產中位數也越高,但年齡大卻不花掉,是在等待什麼?

從投資理財的角度,如果有一個人,在人生的最後剩很多錢,我們可以說他在財務上很成功,

但從整個人生的角度,這樣真的能算是成功嗎?

顯然並不絕對畫上等號,是有些疑問的,

作者在這本書中,對這個很普遍的現象提出質疑,並且提出他的想法:

「如果我們目標設定成在過世時也把錢花完,對我們的人生會不會更好呢?」

本書就是圍繞著這個觀念展開討論…

市場先生的18項重點筆記

下面分享我對這本書一些閱讀筆記:

  1. 賺錢是為了更好的人生體驗,而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
  2. 更高的年收入,不見得代表單位時間賺更多
  3. 當你賺很多錢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很難停下來
  4. 如果你一年能賺100萬,死的時候卻還剩1000萬,這說明什麼?
  5. 60~90歲退休後的人,會剩下很多存款花不完
  6. 防範風險怎樣程度才是適當、不過度的?
  7. 臨終前把錢花光,其中也包括把錢給孩子
  8. 盡早把錢給孩子,對他的使用效益及幫助越大
  9. 做善事也能提早開始
  10. 思考儲蓄與花錢之間的平衡
  11. 如果明天就要死,我今天要怎麼過?
  12. 享受體驗的能力,取決於健康
  13. 隨著資產增長,可以盡可能用金錢去換時間
  14. 改善健康是很有效益的事情
  15. 延遲享受有時候比較好,但也有時候並非如此
  16. 察覺「時間是有限的」,能讓我們更好的去利用時間
  17. 設定自己賺錢高峰的「限期」,而不是設定賺錢的「金額目標」
  18. 量化你的恐懼

筆記1. 金錢要花掉才能對人生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的衡量方式,是盡可能地去創造更多生活體驗,這些體驗會以回憶的方式對人生帶來價值。

我們在財務上的目標,常常是「最大化財富」,但如果想將財富與人生結合,那也許更好的目標,是改成「最大化人生體驗」。

賺錢是為了更好的人生體驗,而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

筆記2. 更高的年收入,不見得代表單位時間賺更多

例如年收7萬美元的人,可能工作上需要耗費掉更多的時間,換算單位時間的收入,不一定比年收入4萬美元的人更高。

這觀念不是說工作時間長就比較不好,而是要明白,所有的收入,背後其實都有代價。

這有助於我們從更客觀的尺度去衡量金錢與人生的關係。

更進一步我們要思考,怎麼分配我們的生命活力,才是最好的方式。

一部分分配在工作賺錢,但也要分配一部分在享受賺的錢。

筆記3. 當你賺很多錢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很難停下來。

原本你覺得賺1500萬就好,等到達成時,你目標又會變成2500萬,然後又變成1億。

很難收手是因為,當下你的能力和資源,的確能幫你賺更多錢,

所以我們選擇放棄夢想、放棄想做的事情,繼續賺錢。

但這就會變成開頭提到的螞蟻,努力一輩子,但卻很少享受努力的成果。

筆記4. 如果你一年能賺100萬,死的時候卻還剩1000萬,這說明什麼?

這也許說明,你有10年的工作時間,都在做白工。

這些時間,原本你可以拿來做更多人生中想做的事情。

作者的書名 die with zero,追求在過世時也把錢花完,這不是說真的到時要花完,而是讓自己更重視時間。

筆記5. 我們剩下的錢真的太多嗎?

作者提供了一些數據:

60~90歲退休後的人,收入和支出比率大約是1:1,這代表他們即使退休後,平均來說也沒有花到存款。

換句話說,會剩下很多存款花不完

高資產淨值,有50萬美元以上的人,到過世時,花費中位數只有11.8%。

意思是他們從65歲退休有50萬美元,到85歲過世,還剩下88%的錢,也就是44萬美元。

低資產的人,從退休到過世,也只花掉25%的錢,還剩下75%。

三分之一的退休人士,退休後錢還是繼續增加,沒有減少。

有退休保障的人(退休金、保險),平均退休到過世只花掉4%資產。沒有退休保障的人則平均花掉34%資產。

筆記6. 防範風險這點沒問題,但怎樣程度才是適當、不過度的?

我們之所以想存多一點錢,大多都是想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想防範風險這點很好,

但作者認為,多數人為了防範風險,付出的代價也許過大 (花了更多時間在累積最後實際上不會花到的金錢)。

筆記7. 孩子怎麼辦?

在臨終前把錢花光,其中也包括把錢給孩子。

要記得,把錢給他,那就是他的錢,不再是你的錢。

筆記8. 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把錢給孩子,如果早晚都要給,為什麼不早點給?

人生對金錢的需要,不同階段都不一樣。

如果你85歲,孩子55歲,這時給孩子金錢意義不大,因為你的孩子到了這年紀時已經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即使再額外得到金錢,對他的效益也很有限。

反之,孩子在20~40歲也許是經濟上剛起步,也許對他而言,金錢在這階段能對他的人生帶來最大價值。

(本書並沒有探討孩子如果過早拿到一大筆錢,是否能好好花錢、不會因為有錢就不努力、學壞等等問題,金錢觀與教育也許是另一個問題)

我國稅法贈與子女財產每個人每年有244萬的贈與稅免稅,你可以盡早做這樣的規劃:幫孩子開戶做投資

筆記9. 同上,等到過世前才把錢做善事,那為什麼不早點做?

筆記10. 在死前把錢花完,並不是鼓勵亂花錢,也不是鼓勵不儲蓄。而是思考儲蓄與花錢之間的平衡。

平衡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而是隨人生階段不同,調整數字高低。

筆記11. 如果不特別思考,我們很容易落入生活慣性。

有個思考是:

如果明天就要死,我今天要怎麼過?

這有助於我們思考什麼事情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

但問題是,我們明天和後天都不會死,甚至接下來幾千上萬天都不會死,導致我們很容易忘記人生總有一天是終點。

如果只是照著慣性去生活,我們會很難真正認真的去思考怎麼使用自己的時間。

筆記12. 享受體驗的能力,取決於健康。

要享受更多體驗,並不是人生各階段都隨時可以,

例如我們的健康程度會隨時間逐漸降低,會影響自己進行人生中許多活動。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是長途旅行,年輕時也許很容易,但年紀越大,長途旅行帶來的疲憊就越大。

甚至到一個年紀之後,我們只想在家看電視。

所以從支出的分配上,想創造更多人生體驗,合理的設計應該是年輕時支出更多,

例如把原本60~80歲的一些支出,挪到20~50歲用掉,讓這些支出能發揮更大價值,而不是年老時剩下很多錢卻沒地方花。

筆記13. 隨著資產增長,可以盡可能用金錢去換時間

例如更省時間的交通工具、請家庭幫佣或者聘僱打掃等等,

雖然會花掉錢,但能幫你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助於提升整體人生的滿意度。

如果非要在金錢與時間中2選1?那首先一定以時間為優先

筆記14. 改善健康是很有效益的事情。

原因是改善健康以後,人生的許多體驗品質也會變得更好。

筆記15. 如果有一個人生體驗,要延後去做,要想想是否真的值得。

延遲享受有時候比較好,但也有時候並非如此。

人生也有不同的週期階段,

例如你如果成家立業之前去玩跳傘或極限運動,也許可行,

但當你進入有孩子有家庭的階段,你有了額外的責任,這些事情也許就不再適合,有些體驗只適合某個時間階段,如果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筆記16. 察覺「時間是有限的」,能讓我們更好的去利用時間。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學生分成兩組,

一組告訴他們,30天後他們就要轉學搬到很遠的地方,讓他們想想這30天要做些什麼、跟誰相處、如何度過剩餘校園時光。

另一組沒特別說什麼,就讓他們自己規劃30天的生活。

而最終結果,前者對生活的計畫比後者精彩的多。

因為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稀缺品。

可閱讀:時間是最昂貴的流量

我以前聽過有些人,會在自己的電腦桌面上,加裝一個生命倒數計時器,具體的呈現自己還有多少天可活,用這方式時客提醒自己察覺時間有限。

筆記17. 要訂下一個日期,作為自己賺錢的高峰,在那之後保留時間給自己,否則可能會陷入無止盡的賺錢,卻沒有好好體驗人生。

用日期設定(例如目標到某一年度、到幾歲),而非金錢設定(例如目標賺到幾千萬幾億),才不會陷入無止盡追逐金錢。

筆記18. 量化你的恐懼

人生中我們可能想做出一些改變,但會因為擔心這擔心那,遲遲無法做出行動。

解決方式就是量化恐懼,

例如要搬家,到遠方去做一份你夢寐以求的工作,但又覺得會離家人朋友很遠,對此感到擔憂。

那不如真的算一下,你一年和這些家人朋友相處幾小時?

或者算一下,如果要相處同樣時間,坐飛機會請假來找他們,要花多少錢?

當這些真正算出來,也許你會發現,代價並沒有想像那麼大,或者是你願意付出其他代價做交換。

人生最重要的計劃:找到自已最佳花錢的時機點、適當調整花錢與存錢間的平衡點

這本書讓我感觸很多,

談怎麼賺錢的書很多,但談怎麼運用金錢幫人生創造價值的書卻很少,這本書屬於後者。

我們賺錢背後真正的目標,除了最基本的生存、對抗風險以外,進一步就是希望人生過得更精采,這不是只靠賺多少錢,還取決於怎麼用、何時用。

「時機點」是書中很特別強調的一點

20歲、30歲把錢花出去,跟60歲、70歲把同樣金額的錢花出去,能做的事、得到的體驗,其實完全不同,而人生中有些時機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以前聽過一個有趣的說法,說人對於金錢,最大的煩惱有兩個,

一個煩惱是錢已經花完了但還能活很久,

另一個煩惱是過世時錢還剩很多花不完。

後者看起來是奢侈的煩惱,

但如果從人生的尺度,沒有有效的去運用金錢,某種程度上也等於是浪費生命,這問題並不亞於沒存夠錢。

如果明天就要離開人世,我們也許會想,如果有更多時間、多出幾個月、幾年的生命,那該有多好?

但是在那之前,我們有真正去重視過這些時間、好好的運用時間嗎?

還是說把過多的力氣放在追逐金錢?

我覺得作者提出的觀點,也許對華人更重要,

我們從小就有儲蓄節儉的文化,也因此更容易導致過度聚焦在節儉儲蓄和投資,忽略人生體驗。(也可能是我們社會褔利保障制度與西方不同?)

最後還是要提醒,作者這些觀念並不是在鼓勵亂花錢,儲蓄和節儉並不是壞事,

關鍵的思考是:在儲蓄與合理花費之間取得平衡,盡可能最大化生命體驗,而不是一味的最大化金錢。

平衡點到底在哪?並不存在絕對標準答案,

去思考這問題,有助於我們評估自己的想法是否過於保守,避免已經有些失衡,錯過人生中許多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心得就先分享到這,這本書比較有感觸,寫了比較多。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原文出自於 2023年11月 市場先生 粉絲團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博客來連結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閱讀下一本書,

日前有分享過類似的讀書筆記:《致富心態》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

想要讓自已有點不一樣,開始行動是最好的方式,你可以從這裡開始:

1.給自己一個挑戰:「今年如何很有意義的花掉10萬元?」

2.財務規劃的先後順序:NO.1 知足與目標

3.你如何設定自己『投資或賺錢期限』?

4.花錢花的好: 是成本;花不好: 是浪費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