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不應該和投資混為一談 – 談沉沒成本效應


短期的投機套牢以後,為何不應該變成長期投資?

理由是,

「你無法在投機進場後,重新決定投資的報酬。」

投入任何一筆資金以前,
都必須先確認自己是在「投資」或是在「投機」

【投資】
投入資金之前,就已經可以確定穩定的未來收益來源(通常是以現金流形式呈現),稱為投資。

換句話說,做投資,大多數時候可以自行決定未來的報酬率是多少。好的投資機會總是充滿著競爭,世界上也隨時充滿著機會去創造一筆好投資。

【投機】
投入資金以後,並無明確固定的收益,獲利或虧損由出場時市場價值所決定。投機的本質就是拿確定的東西去換不確定的東西。

舉例來說,

買股票,領取穩定的股息是投資,賺取價差是投機。

買房子,收取房租是投資,炒房是投機。

做商品買賣,每一筆的買賣都是投機,但如果這些買賣能變成一個穩定的生意,那就是投資。


先不考慮一些從中套利的手法,以及投入的時間成本,

投資時,報酬率是根據未來收益,與進場成本所決定。

進場成本的高低有著決定的影響力,好的機會通常很少,但有等待的價值。看似風險很低,實際上也的確很低,主要的風險來源是來自長期持有時市場潛在的極端狀態。

投機則不管成本高低,比起時間的價值它更重視時機的價值,只要未來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無論現在成本高低都可獲利。

由於沒有穩定收益,投機多是以更多的次數或更高的報酬or勝率,來確保未來的收益。承擔風險較高,因此一般看起來報酬較高。

事實上,投資和投機乍看之下,兩者間僅有風險大小的差異。

但投機卻不該變成投資。

從機率上來看,市場可能只有不到20%的時間適合長期投資者進場,

但投機的人不管這些,若在剩下80%的時間中轉為長期持有,就是在失敗的投機決策後,再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因為早先投入的成本,產生補償動機,以致做出失誤的決策。」

稱為『沉沒成本效應』。

此時若接受正常投資一半或更低的報酬率,等於是讓自己的資金額外再承受2倍甚至更高的長期風險。

這些無關未來決策的沉沒成本,並不只是發生在投機與投資間的轉換;上筆投資、上一筆交易,也同樣都是沉沒成本。

一個常見的錯誤例子是加碼攤平,如果本來手上沒有部位時不會進場的位置,為何手上有部位時決策就變了呢?

一個新的決策,不應該受現有的盈虧與部位所影響。

這樣,
是否瞭解了區分投資與投機差別的重要性呢?

「做什麼事情都一樣,越簡單越好,但不要太過粗略。」- 愛因斯坦

 

本文為資訊整理與觀念教學分享,無任何投資推薦之意,投資必定有風險,投資前務必自行研究分析判斷。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