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盲點》的作者是吉兒.施萊辛格 (Jill Schlesinger),施萊辛格的資歷很豐富,曾擔任期權交易員和理財規劃師,也因為理財規劃師的身分,讓她像心理諮商師一樣,幫上千名客戶諮詢,並提供財務建議,在書中她以這些客戶案例作為出發點, 因此此書內容涵蓋範圍更加全面、實用,幾乎是每個人這輩子一定會遇到的財務問題,像是:買房、保險、子女學貸、退休規劃、遺囑等,探討人們面對金錢時經常犯下的錯誤。 ...
這本書解釋了 晨星(Morningstar) ,透過巴菲特設的護城河概念,做為長期投資方法,成功為投資人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並回答了兩個關鍵問題: 投資人如何識別一家具有競爭優勢公司?(護城河判斷法) 投資人如何買進該企業,以實現回報最大化?(三階段DCF法、不確定性評估法) 晨星公司分享了護城河的投資理念與邏輯,晨星公司的官網也有為各種股票提供晨星護城河評級。讀者可以利用這些理念,作為選股分析時...
我時常聽到許多讀者說想成為一個專職投資人,期望能跟巴菲特看齊、希望能擁有巴菲特的高報酬率....,每次聽到這類說法,都覺得跟我自己對於「向巴菲特學習」的理解差蠻多的。 這篇文章會分享市場先生認為巴菲特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撰寫這篇文章的起源是imb借貸平台倒閉新聞,宣稱有高額固定利率的利息及有不動產抵押做擔保,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3年前我有寫一篇關於P2P借貸的知識觀念文章,裡面談到對P2P的看法,當時在文章裡面我很直白的說:想從P2P平台借錢可以,但完全不建議用P2P放款投資。 延伸閱讀: P2P借貸平台、借貸風險有哪些? (希望當年的文章有幫到一些人吧) 不是說所有平台都像imb一樣有問題,即使是沒問題的平台,...
《瘋狂、恐慌與崩盤》由兩位作者所撰,分別是:美國著名金融歷史學家查爾斯・金德伯格 (Charles P. Kindleberger),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國際經濟與金融榮譽教授羅伯特・艾利柏(Robert Z. Aliber)。這兩位作者分析全球400年來的金融危機史,研究金融危機中的龐大議題:包含危機發生的模式、規律、起因和影響。《瘋狂、恐慌與崩盤》初版在1978年出版,到目前已有45年,...
書上看到一句話印象很深刻: 「只看結果,是最低級的管理方法。」 以往時常聽到很多老闆或管理者,說自己只看結果。 關注結果 vs. 關注過程與原因,兩種想法似乎有些衝突。 那麼兩者差在哪裡呢? 只看結果會產生一些問題: 遺漏中間的變因 迷信相關性 顛倒因果 問題1. 遺漏中間的變因 例如,喝咖啡會讓精神變好。所以沒精神就喝咖啡? 實際上咖啡因是促進新陳代謝,增進能量轉換成精力,所以關鍵還是能量以及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