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成分股權重怎麼決定?7種指數加權方式分析比較
在ETF投資時,ETF會依據追蹤指數的規則,決定成分股與權重比例,並按照比例實際買進標的,
不同的指數,有不同的加權方式,也就是決定成分股權重的方式不同,
計算成分股權重高低的加權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市值加權、股價加權、股利加權、分層加權等等。
目前常見一共有7種類的ETF的加權方式,
這篇文章市場先生整理介紹各種常見加權方式,以及它們的優點、缺點。
看完這篇,你會對不同ETF決定成分股權重比例的方式,有更進一步了解。
本文中提到標的均為投資教學舉例使用,並無任何投資推薦之意。投資有風險,投資前務必自行研究並自主判斷。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ETF成分股權重決定方式:取決於追蹤指數的加權方式
指數加權方式是一套規則,用來決定每一支成分股到底要占多少權重比例,
例如最常聽到的許多指數,像是台股加權指數、S&P500指數,是按照股票市值大小加權,市值越大的股票,在成份股裡面占比就越大。
又例如很多人買高股息ETF,使用的高股息指數,許多是按照預期股息殖利率高低去加權,預期殖利率5%的股票,對比預期殖利率4%的股票,前者在成份股中的權重比例會相對更高,後者權重比例會更低。
「加權」更簡單的比喻:用考試成績來理解
加權的概念以前我們在唸書時常常用到,比如說小明想要推甄財金系,
而他要報考的學系針對國文、英文、數學三科有加權200%計算,
其他科目以100%計分,若是小明考的分數如下:
- 國文90分
- 英文88分
- 數學95分
- 自然70分
- 社會83分
那麼他的加權總分即為:(90+88+95)*200%+(70+83)*100%=699分
在指數裡面也是一樣,可以根據市值、股價、殖利率等等數據,或者直接等權重,可以有許多種不同權重規則,來決定成分股應該佔有的權重高低。
7種指數加權方式 – 完整分析比較
常見的指數加權方式,主要可以分成以下7種類:
- 市值加權法(Capitalization-Weighted or Value-Weighted)
- 股價加權法(Price-Weighted)
- 修正市值加權法(Modified Market Capitalization-Weighted)
- 等權重加權法(Equal-Weighted or Unweighted)
- 基本面加權法(Fundamental-Weighted)
- 股利加權法(Dividend-Weighted)
- 分層市值加權法(Capitalization-Weighted-Stratified)
其中,
市值加權法最常見,對投資人也最重要,是能讓ETF保持低周轉率、降低交易成本最簡單的方式,
其他許多加權方式,較多會在各種smart beta ETF的追蹤指數看到。
以下分別介紹。
指數ETF加權方式1:市值加權法
代表性指數及ETF:標普500指數(ETF代碼:SPY、IVV、VOO)、台灣50指數(ETF代碼:0050)、加權指數
市值加權法(Capitalization-Weighted)就是把所有股票的市值加起來當作總分,按照個股的市值加權,
市值越大的公司佔指數的比重也就越大,
如果這些成分股整體的市值上升,那麼指數就會跟著上升,
簡單來說,成分股上漲時,市值上升,權重占比也上升,反之則下降。
市值加權法,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加權方式。
市值加權法優點:
- 交易成本極低
- 好的資產權重自然會增加
- 自動減少衰退的標的權重
成分股的權重跟市場中的真實權重一致,當市場是有效率的時候,股價能真實的反映資產的價格。
且市值加權是跟著市場走,股價上漲多少、市值就上漲多少,在整體成分股中的比例也會自然跟著變動,因此不需要頻繁的調整成分股,ETF追蹤過程產生的交易成本就會大幅降低,
市場先生認為降低交易成本,是市值加權法最大的優勢,沒有之一。
市值加權法缺點:
- 市場沒效率時,對投資人不會有主動的幫助
- 可能會有少數大公司占比極高的狀況,風險較集中
當市場無效時(舉例來說,該市場經常缺乏流動性),會導致被高估的股票市值越高、權重也越高,被低估的股票則權重較低。
此外,市值加權法會有特定股票權重佔比過高的問題,
例如元大投信發行的台灣50ETF(代號0050),追蹤的是台灣50指數,用的就是市值加權法,
其中台積電因為市值非常高,
2020/8月數據,台積電佔0050ETF比例,約佔40%,
2025/5月數據,台積電佔0050ETF比例,約佔57%,
因此台積電的漲跌就會大大影響0050的表現。
台灣最常見的市值加權法指數:加權指數
我們常在財經新聞中聽到加權指數,例如:「台北股市今天開盤跌96點,加權股價指數為22577點…」
在台灣提到加權指數,全名叫作「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或者大盤。
加權指數是按照一個市場中股票的市值高低進行加權,高市值公司比例高、低市值公司比例就低,最終決定成分股權重比例。
透過指數,我們可以看這一個數字,就了解整個市場整體變化。例如台灣加權指數,只要每天看這一個數字,就可以了解上千家公司整體表現及趨勢。
市場先生評:市值加權法,是最重要的指數加權方式,關鍵是成本低,而且直覺。
當然,也有人說市值並非最佳的因子,但實際上由於很難有單一因子長期有優勢,這種情況下市值法至少可以做到最省成本。
指數ETF加權方式2:股價加權法
代表性指數及ETF:道瓊工業指數(ETF代碼:DIA),日經225指數(台股ETF代碼:00657)
股價加權法(Price-Weighted)是直接把所有的「股價」加起來當作總分,股價高的權重高。
舉例來說,如果市場上只有兩家公司,A公司股價450元、B公司股價50元,那麼A公司的漲跌占總權重就是90%,B公司則是10%。
越高價的公司,占比越高。(但要注意,高價的公司不代表市值高,股價要乘以總股數才是市值,每間公司總股數並不一樣)
股價加權法優點:
- 計算方式簡單
所以最古老的時候用的就是這方法,例如:道瓊工業指數。
股價加權法缺點:
- 規模相對不大的公司,可能因為股價高而有高權重
- 股票分割、除權息、增資減資,這些不一定影響公司品質的事件,用股價加權法都會影響指數權重
股價並不能真實的反映公司的市值,股價加權法讓指數受高股價股票影響更大。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A公司上漲了11%,但B公司下跌了50%,因為A公司股價高權重大,因此整體指數還是會上漲5%。
另外以股價加權法計算的話,成份股分割、合併時需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例如近期蘋果公司決定1股分割為4股,那麼如果本來股價是400元,分割後就會立即變成100元,
若以股價加權法計算就需要做調整,否則蘋果的權重就會因為分割而被降低了,
若是頻繁調整成分股的話,會增加ETF的交易成本。
市場先生總評:股價加權法缺陷很多。但因為是夠早期發明的方法,所以現在仍被使用。
股價加權法,是早在電腦還沒發明的年代就出現的方法,例如百年前誕生的道瓊指數。早年計算能力較差、考量面向都比較少,因此誕生股價加權法,因為它比較好計算。
但股價加權法是一個被淘汰的加權方式,看它的規則就知道它不合邏輯的地方,不需要討論它,也不應該使用它。
不過股價加權法,畢竟出現的夠早,像是道瓊指數、日經225指數,如今這些指數知名度與重要性非常高,因此雖然不是一個好的編制方法,但依然繼續被沿用。
指數ETF加權方式3:修正市值加權法
代表性指數及ETF:那斯達克100指數(ETF代碼:QQQ)
修正市值加權法(Modified Market Capitalization-Weighted)與傳統市值加權法類似,但會針對個別成分股,或是一小群成分股的權重,設定某種形式的調整,例如:設置單一成分股權重上限、設置前幾大加總上限等,主要是減少特定高市值股票對指數的影響。
舉例來說,那斯達克100指數在每12月做年度權重調整,調整規包含:
- 如果單一成分股權重超過15%,會下調到14%以下
- 前5大成分股權重加總如果超過40%,會調整總權重至38.5%
- 其餘成分股權重上限4.4%
修正市值加權法優點:
- 防止少數大公司權重過高
- 讓中/小型股擁有一定的權重,增加投資組合多樣性
- 降低大型成長股衰退時的影響
可以避免少數股票所佔權重太高的問題,且能相對平衡高估及低估股的權重,上漲的股票在調整時會被減少比例,而下跌的股票則會在調整時被買入。
修正市值加權法缺點:
- 指數對市場的代表性降低
- 權重封頂後,未來上漲只賣不買,無法參與複利,可能降低長期報酬
- 經常替換成分股權重,ETF的交易成本可能上升
市場先生總評:修正市值加權法算是一種比較溫和的調整方式,改善市值加權法(或其他加權法)的部分缺點,因此而增加的交易成本則是根據規則而定,高低不一定。不過所有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得到一些好處同時都要付出一些代價換取,就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指數ETF加權方式4:等權重加權法
代表性指數及ETF:標普500等權指數(ETF代碼:RSP)
等權重加權法(Equal-Weighted or Unweighted)是讓每一支股票的分數都一樣,在權數中有相同的權重。
舉例來說,如有50支股票,每支股票權重2分,加起來就是100分,指數就是100點。
等權重加權法優點:
- 小公司也能被分配到較高的權重,如果大漲對整體指數影響也較大
等權重加權法沒有特定股票佔比過高的問題,所有成分股以相同的權重進行配置,
理論上來說會平均配置被高估及被低估的股票,某種程度上會消除估價偏差。
等權重加權法缺點:
- 成本較高,因為需要頻繁調整
- 由於要定期調整回到等權重,會賣高買低,導致大漲的標的不一定能參與全程的漲幅,而衰退的公司則有可能不斷加碼
等權重ETF的走勢會跟小型股的ETF比較接近,整體的波動率也會比較大,在多頭時漲的多,在空頭時也跌的更深。
此外,為了要保持指數中股票成員的權重一致,
指數管理者需要頻繁的去買賣股票以調整權重,
一來造成高賣低買的問題,無法參與單一個股的大漲,衰退的股票又會持續加碼,
二來頻繁的交易會導致交易成本大增,拉低投資人的回報。
市場先生總評:等權重加權法,是更重視分散性,但執行成本較高的方法。
等權重法並非不好,好處是當你看好一整個指數成分股時,不會只受制於其中大公司的漲跌影響,尤其想投資中小型股時幫助會比較大。
但一來最好留意規則,不適合再平衡調整太頻繁(更加拉高交易成本、加劇賣高買低),二來費用成本往往比較高。
指數ETF加權方式5:基本面加權法
代表性指數及ETF:FTSE RAFI美國1000基本面指數(ETF代碼:PRF)、台灣基本面50指數(與台灣50指數的成分股太相近,因此市場上沒有推行其ETF)
基本面加權法(Fundamental-Weighted)使用跟股價無關的公司基本面做為加權依據,目前較著名的是Research Affiliates的估值方法,使用公司的帳面價值(Book value)、營收(Revenue)、現金流(Cash flow)跟股息(Dividend)去評估分數。分數越高的權重越高。
使用這類指數的ETF,歸類為Smart beta ETF。
基本面加權法優點:
- 不受個股股價影響,避免被高估的公司對指數產生的影響,且理論上能在有潛力的股票配置更高權重。
基本面加權法缺點:
- 頻繁調整,成本比較高
- 不同產業類型,基本面特性不同,導致偏重或忽略某些產業
- 企業種類很多,任何單一因子都沒辦法充分反應所有公司的特性,也難以靠單一因子去判斷好壞
例如營收高不一定能代表獲利高,也可能衝高營收但淨利低落的情況。
股息也無法看出公司成長性,像是許多成長型的公司是不發股息的。
不同產業類型時,同樣的財務指標反映出的意義也是不同的,導致加權時可能會因此偏重或忽略某些產業。
此外,指數管理者需要因應公司基本面的變化頻繁調整投資組合,增加交易成本。
市場先生總評:基本面加權法,用某個因子是否能更好並不一定,但成本會更高則是確定的
總有人認為市值加權法並非最好的方法,覺得「市值」並非決定權重最佳的因子,因此會從各種面向去尋找更好的因子。基本面因子是否會比較好其實不一定,畢竟你很難從某個人盡皆知的方向去得到超額報酬。但成本高則是確定的。
市場先生補充提醒:「基本面選股」和「基本面加權」不同
這邊要特別留意不要混淆的是,當我們談到成長型基金(Growth fund)跟價值型基金(Value fund)時,會用公司的基本面去選股,但是指數的加權方式不一定是用基本面加權法,而可能是用市值加權法。簡單來說,一個ETF及指數,怎麼選股是一回事,怎麼決定選股權重是另一回事。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決定權重的加權方法。
但你不能只靠ETF或指數的名稱,就去判斷它的加權方式,最好仍是要打開指數編制規則,看一下它如何決定成分股權重。
指數ETF加權方式6:股利加權法
代表性指數及ETF:標普高股利指數(ETF代碼:SDY)、台灣高股息指數(ETF代碼:0056)
股利加權法(Dividend-Weighted)根據公司發放的股利殖利率來給分數,股利殖利率越高,佔的權重越大。
舉例來說,殖利率6%的公司,在指數成分股中擁有的權重,會是殖利率3%公司的2倍。
股利加權法優點:
- 排除掉不發股利的公司
- 選到價格低且有發股利的公司
集中篩選高股利的公司,排除掉那些不分紅的公司。
股利加權法缺點:
- 高殖利率與報酬不一定有關
- 過去股利和殖利率,不代表未來股利與殖利率,遇到一次性的高股利很可能誤判
- 有可能在衰退的企業上加大權重
- 在美國,許多好公司或高成長企業,也是不發股利的
股利的高低與投資報酬率並無絕對關係,有時成長型的公司反而不發股利。
另外像0056ETF,它是根據「預期未來殖利率」決定權重,有主動決策的成分在內,在評估時要了解指數的選股方式。
股利高的公司一般來說較為成熟,現金流穩定,成長性會比較低。此外,指數管理者要因應公司股利發放變化,去調整成分股,這會讓追蹤指數的ETF增加交易成本。
市場先生總評:股利加權法,目前看不出特別優勢的選擇方式。
指數ETF加權方式7:分層市值加權法
代表性指數及ETF:Syntax Stratified LargeCap Index(ETF代碼:SSPY)
分層市值加權法(Capitalization-Weighted-Stratified)是先把市場中的股票,依據特徵劃分不同的層級或是群組,然後在各層內做一般的市值加權分配,常見的分層依據有行業類別或市值範圍。
舉例來說,Syntax Stratified LargeCap Index是把S&P500指數的成分股依據業務內容,先分成8個不同的層級(消費品與服務/能源/金融/食品/工業/資訊/資訊工具/醫療保健),設定每個層級的權重上限是12.5%。
之後每個層級內的成分股,再按照市值加權法來分配權重。
分層市值加權法優點:
- 不會偏向原本市值就比較大的單一行業或大型股
- 分散程度比傳統市值加權法更好
分層市值加權法缺點:
- 分層劃分的標準可能有缺陷
- 指數對市場的代表性降低
- 成分股權重可能需要經常調整,會增加ETF的交易成本
分層市值加權法的其中一項關鍵是「分層的標準」,如果分層的標準發生變動,可能會影響每個成分股的權重。
舉例來說,Paypal、Visa、Master早年曾被歸類在資訊科技業,後來才移轉到金融業,當它們在資訊科技業的時候,要與Google、Apple等大型科技公司一起在同一層內分配市值排序,能分到的權重就比較低,轉到金融業之後,因為換到別層,可分配到的權重就會產生差異。
此外,分層市值加權法也需要經常再平衡,目前採用分層市值加權法的指數或ETF還很少,市值都不算大,讓追蹤指數的ETF的交易費用提高。
市場先生總評:分層市值加權法只要劃分得好,能保留更多權重給一些冷門產業、中小型股等。比起傳統市值加權法能確保更加分散,但長期報酬風險好壞則不一定。
反過來說,規模較小的產業,為什麼應該要被分配比較多的權重?確定這樣會比較好嗎?這其實也是個主動選股策略的疑問。
不同分層的標準、經常性再平衡,也可能讓指數績效偏離整體市場的表現,有可能比較好,也可能比較差。
指數型ETF的加權方式如何查詢?
ETF都可以從公開說明書(Prospectus)中找到指數的編制規則與加權方式。
以台灣來說,指數型ETF的加權方式在其公開說明書上都會載明,可以上發行商的官網查詢。
下圖為元大台灣50ETF(0050)公開說明書內的內容,說明其追蹤的指數及加權方式。
海外ETF也可以在各個ETF官網查公開說明書,或者直接查它的指數的編制方式報告。
下圖為QQQ這檔ETF的公開說明書(Prospectus)節錄,其中指數再平衡的段落中,說明了加權的方式:
市場先生總結:了解加權方式的優缺點,能更清楚ETF的特性
每一種指數加權方式都有優點、缺點,沒有任何一種加權方式是100%完美的,了解加權的方式,可以協助投資人做決策判斷。
購買ETF時,除了了解成分股有哪些,投資人也要了解加權方式,才能知道這個指數的優缺點與特性。
其中對投資人最直接影響就是交易成本,因為越頻繁調整成分股、調整權重,追蹤指數的ETF交易成本就越高,對想追求低成本投資的人來說其實不一定比較有利。
文章中提到的7種常見的加權方式(市值、股價法、修正市值、等權重、基本面、股利、分層市值)中,大多數的方式都要指數管理者頻繁調整權重。
交易成本影響最低的是市值加權法,但市值加權容易有特定股票佔比過大的風險;
交易成本第二低的可能是修正市值加權法,但也不一定,主要依據加權的修正規則而定,只要修正的規則沒有增加太多成分股調整頻率,交易成本的影響就不會太大。
投資ETF前,如果能先了解追蹤指數的加權方式與優缺點,可以協助投資人做出理性的判斷。
本文為資訊整理與觀念教學分享,無任何投資推薦之意,投資必定有風險,投資前務必自行研究分析判斷。
最後,
分享其他美股投資文章:
1. ETF完整新手入門教學?
2. ETF怎麼追蹤指數?3種ETF追蹤方法解析:完全複製/最佳複製/合成複製
3. ETF追蹤誤差是什麼?產生原因/計算方式/追蹤差異一樣嗎?
4. ETF費用有哪些?台股美股ETF手續費、交易稅、內扣費用比較
5. 美股券商開戶推薦比較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謝謝分享😣 整理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