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縮水》讀書筆記:談基本貨幣理論,並且預測未來通膨狀況的經典書
《貨幣縮水》這本書,英文書名是 《Why Is The Dollar Shrinking? A Study In The High Cost Of Living》 ,直接翻譯意思是 「為什麼貨幣縮水?關於高生活成本的研究」。
這是一本寫於1914年的書籍,作者歐文費雪所在的年代,也是經歷全球快速通貨膨脹的年代,因此寫下這本研究著作。
書中提出的一些觀念,對後來的經濟理論都有很大的影響,雖然到今天,貨幣制度已經跟一百多年前不大一樣,但仍有一些運作的原理是不變的。
以下市場先生分享一些閱讀心得:
心得1. 財富跟貨幣是不同的事情,要有所區隔
我們很習慣用貨幣來衡量財富,例如說自己的資產總值多少美元,或者說某人很有錢。
但問題是,貨幣(currency)雖然是方便的計量單位,但並不直接等同財富(wealth)。
「真正的財富,是實際的物品」
例如你擁有多少坪土地、多少隻牛羊、幾磅的小麥、幾公斤的黃金。
而貨幣只是這些財富在交換時方便做計量的單位,
但這交換的比率實際上經常在變動。
(一般人很難直接意識到,但我們意識到這件事,把貨幣視為物品的一種,而不是直接視為財富,才能理解到貨幣也存在變動比率)
心得2. 區隔財富和貨幣很重要原因在於,可以釐清一些誤解
例如:
誤以為政府印鈔就能讓貨幣數量增加,但實際上並不能讓財富增加。
覺得貿易順差(出口>進口)會賺到比較多的貨幣,但實際上貿易順差並不等於財富增加比較多。
誤以為增加關稅防止貨幣從國家流出,但其實也不能真正的增加財富。
一個重要的觀念是:真正的交易,雙方交換的是財富,貨幣只是媒介,而雙方都會從交易中獲益。
心得3. 有個迷思是,覺得單一項的物價,會影響總體物價
例如覺得柴米油鹽、家電、服飾上漲的話,那總物價也會上漲,
的確,如果只看整體物價公式,會這樣認為沒錯,因為整體物價公式就是用各種生活消費品的價格變動去加權計算出來。
但作者提到,實際上是反過來。
總體的物價,會影響單一商品的部分物價,原因是如果一個東西貴了,我們會減少花在它上面的比例,把錢轉移到其他消費上,這也會讓一個東西變便宜。
(這邏輯上可以理解,例如豬肉變貴,那就買少一點豬肉,改買別的肉。但數據上可能觀察不到,原因是目前的物價的計算公式,只考慮它變貴多少,不考慮一個東西變貴後消費比率會減少。)
心得4. 物價上漲,會引起持續上漲循環
物價上漲循環:
- 物價上漲 →
- 企業成本增加,需要提高售價維持利潤,利潤(貨幣單位上)會比以往擴大→
- 因為利潤(貨幣單位上)比以往大,企業增加借款 →
- 借款增加,經濟體系中的貨幣數量(通貨)增加 →
- 財富不變,但貨幣增加,同樣貨幣能換到的財富變少,物價上漲 → (回到上面重複循環)
心得5. 物價下跌,會引起持續下跌循環
物價下跌循環:
- 物價下跌 →
- 企業生產產品只能賣比以前低,但成本卻降低的少,利潤大減 →
- 企業減少借款,經濟體系中的貨幣減少 →
- 財富不變,但貨幣減少,同樣貨幣能換到的財富變多,物價下跌 → (回到上面重複循環)
心得6. 作者提出他所在時代的通膨(1914年以前),是來自貨幣數量增加
1896~1913 美國物價上漲50%,算下來大概一年2%~3%,
在那年代,很多人認為生活成本增加,是來自戰爭、關稅、乾旱等等因素。
(通膨問題,讓生活成本高漲,嚴重一點是會引起暴動抗爭的。)
但作者試著釐清這點,提出當代的通膨主要來自貨幣的數量增加,而不是其他因素,
因為只有釐清真正核心原因,才可能用正確的方式,去解決物價問題。
到今天,貨幣數量增加會造成通膨,算是很普遍的經濟學常識,但在一百年前,作者算是最早提出這觀念的學者之一。
作者也預測,在未來貨幣數量也會是持續增加的情況,
事實也是如此,從本書撰寫到今天的百年以來,貨幣(美國及全球各國)在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持續貶值縮水,
生活在這個年代,這情況大概也很難改變,也因此理解貨幣的特性,還有貨幣及財富的差異,也是我們這時代人必要的功課。
《貨幣縮水》重點:不要把貨幣當成財富
上面講得可能有些複雜,
但其實這本書想談的思考,最關鍵的本質,我覺得是要區隔「財富」與「貨幣」的差別,
雖然貨幣單位是我們最常用的單位(例如擁有多少台幣、有多少美元),但不要把貨幣錯誤的當成財富。
舉些值得思考的例子:
貨幣數量增加,不等同財富增加的比例
有個日本家庭,從2022年初到2023年底的2年間,它的累積存款從1億日幣,變成1億1千萬日幣。
看起來2年時間,存款增加了1千萬日幣,財富增加10%對嗎?
但並非如此,這個日本家庭,實際上是貨幣數量增加10%,而不是財富增加10%。
至於財富呢?
2年期間日本CPI(物價)成長約7%,意思是,1億1千萬日幣,如果換算成購買力,只相當於2年前的1億零280萬日幣。
貨幣數量來看,成長了1千萬,但如果把貨幣換算成等值財富,很可能只成長280萬,且往後還會持續變動。
計算損益時,記得加上通貨膨脹
一家企業的財報,營收從20億美元,成長到21億美元,成長5%?
我們是否覺得這家企業成長了、賺得更多?
同樣的,我們要思考通膨的因素在內。
因為企業的財報是用貨幣來計算,而貨幣對應的財富並非等值,如果考慮到通膨,期間企業所對應的財富,是真的成長?還是衰退?值得思考。
考量通貨膨脹影響程度
不要小看每年2%~3%的通膨,
以過去20年間為例,美國的通膨大約都壓在2%~3%左右,直到疫情後才爆發較大通膨。
每年2%~3%看起來很少、很正常,我們也已經習慣這數字了對嗎?
但2%~3%通膨,累積15~20年,大約會接近50%的通膨,
也就是經過15~20年,貨幣價值會減少三分之一。
如果錢在床底下15~20年,購買力至少會減損三分之一。
該怎麼衡量財富才是最佳解?(目前還在研究中)
如果貨幣不是最理想的財富衡量單位,那該怎麼衡量財富?
舉例來說,假設有個辛巴威基金經理人,管理一個基金,從1億辛巴威幣成長到1.5億辛巴威幣。
你覺得它的績效是+50%嗎?這個+50%有意義嗎?
應該沒有意義,
因為辛巴威幣本身貨幣購買力存在很大疑慮,隨時間也有巨大的貶值。
那相對的,日幣呢?台幣呢?甚至美元呢?
貨幣價值相對穩定的國家,用來當作計算單位,一定會比相對不穩定的國家好。
但那也只是相對性,
即便是美元,那也只是貨幣單位,不是財富的單位。
那有更好的衡量單位,能用來衡量財富價值嗎?
例如全都換算成黃金,會不會比用美元當成單位,更貼近實際財富價值一點呢?
我自己也經常在想這問題,目前也沒有答案,如果你有想法也歡迎分享。
也許計算上方便就好,
關鍵重點在於,記得永遠不要把貨幣錯當成財富。
總結:即使金融環境不斷變動,但有些基礎原理還是值得參考的
這本書因為是百年前的著作,時代背景與今天有蠻大的差異,
例如當時主要還是金本位時代,黃金是衡量財富重要的依據,但如今法定貨幣時代及央行體系等等,貨幣與經濟和當年已經有很大的改變。
書中引述的一些例子也都是更古早以前的數據資料。所以也許有部分的觀念,並不能保證在今天的環境也依然完全正確,但一些基礎概念上還是值得參考。
整本書很像是經濟學教科書,略有一點難度,但觀念用詞及比喻都算是很直白,沒有太多複雜的計算或公式(我覺得古時候的學者都比較白話一點,反而現代的學者比較會有一堆專有名詞和公式),
這是一本相對易讀版本的貨幣知識教科書,可以幫助人們釐清對於貨幣的各種觀念以及迷思。
《貨幣縮水》這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讀讀看囉。
推薦這本好書給你《貨幣縮水》
市場先生 原文於2024.01 撰寫於 Mr. Market 市場先生 FB 讀書社團
分享幾篇相關的文章:
2. 名目利率 vs 實質利率
加入市場先生FB讀書會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