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 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讀書筆記: 財富不是取決於資產淨值,而是取決於收入模式

分享富爸爸新書《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的心得。

相較過往幾本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書,
看完這本後市場先生最大的心得是:富爸爸似乎變的偏激了(習慣稱作者羅伯特清崎叫富爸爸)

《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這本書他用的口吻都很強烈,
包含對股市的不信任,以及對其他理財方法的批評。
不過我覺得也不用100%照單全收,從中擷取對自己有幫助的觀點即可。

以下分享心得和筆記:

1. 財富不是取決於資產淨值,而是取決於收入模式

在這本書一開始,
富爸爸就否定了《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一書的成功模式。
(原譯名是<鄰家的百萬富翁>)

<鄰家的百萬富翁>這本書出版在1996,
作者曾經對五百位有錢人做過訪談以及做上萬份的問卷統計調查,
書中對有錢人的定義是根據累積的資產淨值的高低,以及相對於當時的年齡來做判斷。
結果發現百萬富翁跟很多人電視上看到的並不同,
他們擁有高額的淨資產,也許收入不見得高,但普遍都精明的控制預算、沒有奢侈的開銷,
衣著上跟大多數人相同,職業大多是創業或專業性工作的白領。
反而許多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淨資產實際上並不高。

可閱讀之前分享過的:《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讀書筆記

這本書在當年的意義重大,他給了許多人一條成功模式:
「你只要好好念書、找好工作增進專業,控制支出並做一點投資,最後就能成為書中那些百萬富翁。」

而富爸爸在本書一開始就否定掉這種”成功模式”,
他認為世界後來改變了,
畢竟從1980-2000年一路是經濟成長的大多頭,當時社會環境的確造就一群高薪的白領以及創業者。
但2000年之後很快就經歷兩次重大的經濟危機,同樣的成功模式很快的就行不通了。

此後原有的高薪者很可能遇到失業,手上的資產隨著通膨縮水,
利率降低,而年輕人找工作與創業門檻越來越高,不再有當年一樣的條件。

你的收入模式是主動收入還是被動收入?這才是富裕的關鍵

其實富爸爸想表達的是,
E象限(雇員)和S象限(自雇者)很難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下有承擔風險的能力(鄰家的百萬富翁多屬於這一類),
當外部規則一直在改變時,
成為B象限(企業主)和I象限(投資者)的收入模式,才能保證有長期的富裕。

關於ESBI象限可閱讀:《富爸爸窮爸爸》讀後心得

市場先生個人對這段的看法是覺得有點過度解讀啦,
畢竟<鄰家的百萬富翁>這本書也只是提供一個模範,
但我也認同如果只有控制支出然後稍微做一點投資,
這樣的確是不夠,很難承受大環境的變化。

2. 區別「被動收入」與「投資組合收入」

以前富爸爸系列書中其實沒有特別區分,
一般我們都把投資組合的現金流當成一種被動收入

但這次在書中富爸爸特別區別出一個詞「投資組合收入」
讓它跟「被動收入」有所區隔。

這一段書中雖然沒有細談很多,
但我看完覺得這個名詞的區隔意義重大,讓我想清楚很多事情。

在台灣我們談投資的收入,
很多人會認為「現金股利」就是現金流,
但股利跟存款利息是兩種不一樣意義的東西,
股利只是把公司帳上的資產撥給個人,左手換到右手,
而股價除權息,個人拿到股利後帳面資產並沒有任何增值,反而還會因為扣稅而減損。
在國外對配息的追求沒有台灣這麼嚴重,許多股票甚至都不配息(其實這反映了台灣人投資時普遍不信任台灣企業)。

這個問題每次除權息季節、一堆人在找高殖利率股的時候都要拿出來講一百次。

可閱讀:

1. 股票殖利率和債券殖利率完全是兩回事

2. 什麼是除權除息?

換句話說,股票投資收入真正的價值來源是「資本利得」

資本利得也就是股價上漲。
公司獲利則是會反映在股價上,無論有沒有配息你都會得到它。
差別在於股價除了包含企業價值與獲利,也摻雜了市場的情緒與看法。

投資組合收入和被動收入,相同在於都是不用工作就能產生收入,
差別在於,
當我們談「被動收入」指的通常是穩定的現金流,
這跟投資組合產生的資本利得非常不同。

投資組合在長期投資過程中,實際上我們並沒有辦法去動用那筆資金

拿到的股利通常也是必須再投入才能產生複利,
而且短期內的漲跌並不一定,
只有長期之下報酬率才會趨於穩定,因此並沒有穩定現金流可言。

很多人覺得投資是一種被動收入,
問題是投資組合沒有現金流,因此一來不能支應你的生活開銷,二來這筆錢長期不能動用。
如果想動用,代表你每年就必須要賣出一部分的股票(賣股票跟領股利是相同意義但比較省稅),
賣出的金額才能當成持續性的收入,
然而這個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後續的報酬,也就是配息來自本金的概念。

當然,我覺得投資組合收入跟被動收入的性質還是非常接近的,
因為都屬於不需要用勞力就能讓收入增加,
只有在現金流的部分差異很大,因此想怎麼認定其實看個人自己的想法。

正因投資組合收入為無法產生現金流,
所以只要你本金沒增加,資本利得的成長速度就無法加快。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年輕人想靠投資致富會覺得很慢的原因。

3. 「幻影收入」與「金錢速動比」

書中這次提到兩個新名詞:
幻影收入(phantom income)幻影現金流(phantom cash flow)
簡單來說就是債務產生的利息,可以去抵免原有的稅務支出,
能讓繳的稅變少其實也就等於是一種收入。

具體的做法是需要尋找需要槓桿操作的標的,
也就是需要負債並且投資在報酬比利息更高的標的上,這時利息的支出可以抵稅。

幻影收入在概念上和財報上其實不難理解,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尋找這類穩定現金流的標的物,
書中有舉個例子,是富爸爸透過中介去買了一個有現金流的自動倉庫,
考慮債務槓桿之下的年化報酬率有將近20%多,因此即使支付利息依然有利潤。

市場先生認為,
問題不是出在理論,而是現實中一般人如何尋找這類的標的?
因為台灣不是美國,現在狀況也不等於過去的情形,
就像富爸爸過去書中的零頭期款且正現金流的房地產案例,
如今幾乎不存在或是搜尋成本很高。

之所以會有這種收入,是因為:「稅制鼓勵金錢流動。」

不流動的金錢例如股票投資或債券,就會被課稅,
反之持續移動的資金及債務因為有助經濟成長,
因此會得到稅務上的獎勵或減免。

所以富爸爸也提到了「金錢速動比」這個詞,
我覺得比較好的翻譯應該是金錢周轉率
意思是如果你能越快的讓的你資金在不同的資產間移動,報酬會成長的越快速。
當然這在今天也依然不一定可行,奢侈稅就是個例子。

4. S象限是地獄,但也是最重要的一塊

每一個B象限(企業主)之前,都是先成為S象限(自雇者)。
以前大多數人應該跟我一樣,
看完富爸爸窮爸爸的書之後,都認為B象限和I象限很重要,想要直接跳過去。

以前幾本書中提到了,
想成為I象限(投資者)必須用B象限(企業主)的錢來操作。
但過去並沒有提到怎麼成為B象限。

到這本書給出了一個確定的說法:先成為S象限,熬過之後就會變成B象限。
…前提是熬的過去。

「S象限是所有象限中最重要的一個。」

市場先生是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不過書中只提了這個想法,至於怎麼熬過去,
書中則是提供一些精神上的訓練建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需要上一些激勵、成功學的課程)。

也許熬過S象限的關鍵本來就不是技術性問題,而是意志力吧。

有幾個議題也許有點難,希望各位大家有些收穫囉~

市場先生 2019.05

推薦這本書給大家《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

《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博客來連結

看完這本書以後,也推薦另一本必看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我有整理2篇讀書重點筆記,接下來可閱讀:

1.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窮人用時間換薪水,有錢人用成果換財富?

2.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你的財富大小,就等於你的舒適圈大小 

額外分享幾篇文章:

1. 推薦超過40本投資好書

2. 台股入門教學》ETF投資懶人包

3. 股票開戶》推薦的開戶券商

4. 基金開戶》零手續費開戶優惠

5. 美股開戶》各券商特色與手續費比較

6. 富爸爸窮爸爸現金流遊戲》從中學到的10個財務觀念

加入市場先生FB讀書會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
解決投資的煩惱!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1. 見解精闢!I can not agree more !!!最近拜讀您的很多文章!真的寫的很棒!謝謝您!

  2. 其實早在前幾本著作中,作者就已提到股票是屬於投資組合收入了,
    他提出一個財富自由公式:被動收入+組合收入>=一般收入,
    這概念我約莫是在2006年左右就看他在書中提過了,只是我後來發現被動收入以及財富自由的定義在通俗的解讀上完全改變,這才是這本書他想要從新強調的地方吧!

    另外,他在過去的著作有提到要分辨有錢人的方法是看淨值,一般定義是淨值在100萬美元以上即是有錢人。看來他的觀念一直以來始終如一,就算有寫手寫書也還保有一致性。

    雖然自從他和川普合著的那本書後我沒有再follow他的新書,但我始終認定他是我的理財觀念啟蒙老師,看來是時候開始看老師的新書了!感謝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