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證如何操作才有額外優勢?先看懂內含價值、時間價值、價內、價外
最後更新:2021-05-31
【本文為經濟日報邀請市場先生合作撰稿】
權證是一種「未來可以用特定價格買賣股票的憑證」
之前市場先生在權證入門教學文章中提到,權證有幾項基本特性:
1. 用小資金就能操作
2. 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
3. 如果方向錯了,虧損有限,但如果正確的話獲利沒有限制
許多讀者看完權證的基本概念後,可能會有疑問是:
「這跟買股票有什麼不一樣?」
「風險會很高嗎?」
「應該怎麼操作會比較好?」
這些其實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這篇文章市場先生來談談:如何透過權證獲利?
本文提到的投資標的均為教學範例,無任何操作推介之意,投資前請務必自行研究判斷。
權證操作跟股票操作的不同?
權證有「獲利虧損不對稱」、「小資金可以操作」、「提供高槓桿」的特性
當我們投資一檔股票時,
常常是因為我們預期它長期而言有機會往上漲,只要有上漲就有獲利,
但不會每次都符合預期,如果有下跌就會虧損。
權證也是一樣,
如果判斷一檔股票會上漲,那就買這檔股票的認購權證,如果上漲了權證就有機會獲利,
而下跌時也會有虧損,但差別在於股票跌多少就虧多少。(反之看跌就買認售權證)
權證在虧損時則是會有上限,最多不會虧損超過自己最初買進的成本。
因為有這種特性,再加上權證本身有槓桿效果,
因此也有很多人把買權證比喻在買樂透。
除此之外權證工具也有高槓桿的特性,
提供了一個彈性讓投資人用小資金去做一些 不同變化的操作。
舉個例子:用股票較難投資,卻很適合用權證操作的時機
假設你研究財報以後,預期大立光(3008)有可能在未來一季上漲機會大漲,因此你決定要投資。
1. 首先你會發現,如果要買大立光股票,一張股票約450萬元(撰稿時大立光股價約4500元),一般小資族的資金可能只能買零股
2. 即使買零股,但其實你對這次分析並沒有這麼有把握,例如也可能財報公布後市場覺得不如預期,最後沒有上漲甚至大跌,這時透過股票很可能虧損很大。
在這種情境下與其去買股票,權證就是另一種選擇。
例如:大立光履約價4500元的權證,假設權證每股是5元、行使比例0.01,如果用5000元買進1張權證,就等於相當於買進了10股的大立光(市值4.5萬),只要不要太快到期,且過程有上漲,權證也會有不小的漲幅。
如果判斷正確》
假設大立光上漲了20%,權證因為槓桿的關係很可能會上漲了100%,獲利5000元或更多,而資金只需要原本的五分之一。
萬一判斷錯誤》
大立光下跌了,最壞的狀況損失就是5000元,即使跌更多,權證也不會再損失更多。
註:行使比例代表每1張權證可以轉換成多少股票,如果行使比例是1,代表1張認購權證履約時可以買1張股票。行使比例0.01代表1張權證換0.01張的股票,1張=1000股,因此0.01張代表10股
貼心提醒:槓桿是個兩面刃,使用槓桿越大時雖然獲利越快,但虧損時幅度也會越大。
認識權證的「內含價值」與「時間價值」
在開始談如何透過權證獲利之前,
首先要了解幾個權證(或選擇權)的專有名詞:內含價值、時間價值、價內、價外
這些都是你在看盤軟體上會看到的名詞,先了解它們的意思才知道自己買了怎樣的權證。
1. 內含價值(不是內涵價值):
代表權證如果現在立即結算履約,權證值多少錢?這價值就是內含價值。內含價值代表權證本身真實的價值。
內含價值=(標的股價-履約價)*行使比例
2. 時間價值:
權證標的市場價值扣除內含價值後,剩下的就是時間價值。
時間價值就是權證的買方在購買未來獲利可能、轉嫁虧損風險時,所付出的成本。
要注意:時間價值會隨時間遞減,最後權證到期結算時,時間價值就會歸零,如果屆時還沒賣出,權證就會只剩內含價值。
時間價值=權證市價-內含價值
3. 價內:股價已經進到可以履約的價格內
認購權證的標的市價高於履約價、認售權證標的市價低於履約價,都稱為價內。
這時權證會有內含價值,也有時間價值。
4. 價外:股價還在可以履約的價格之外
認購權證的標的市價低於履約價、認售權證標的市價高於履約價,都稱為價外。
這時權證沒有內含價值、只有時間價值。
而介於價內和價外中間,稱為價平,代表目前標的市價跟履約價差不多。
舉個例子:
案例1. 一檔台積電的認購權證,履約價是250元、行使比例是1,現在股價是275元,而權證現在價格是35元。
✔這時這檔認購權證是「價內」
✔內含價值是25元(股價275元-履約價250元)
✔時間價值是10元(權證價格35元-內含價值25元)
案例2. 一檔台積電的認售權證,履約價是250元、行使比例是1,現在股價是275元,而權證現在價格是15元。
✔這時這檔認購權證是「價外」
✔內含價值是0元(履約價<股價,所以認售權證不會履約)、
✔時間價值是15元(沒有內含價值,全部都是時間價值)
如果不知道認購、認售、履約價、行使比例,可閱讀:權證基礎觀念入門
如何運用權證操作,才會有額外的優勢?
權證操作上如果想要有額外的好處,除了判斷方向以外,
對權證買方最有優勢的時機點就是:「預期波動即將放大的時候。」
原因有2:
1. 一但波動突然放大,權證內含的「時間價值」就會增加
因為當人們預期未來有更大波動的可能性,這時權證的賣家會調高權證售價,來降低自己可能的風險,因此如果這時你手上已經有權證,當方向正確時,時間價值也會水漲船高,創造額外的獲利。
2. 即使判斷錯誤,方向是往相反方向有巨大波動、或是沒有波動,損失也有限
例如你預期會往上大漲,但實際上是反向大跌,這時權證最多是價值歸零,不會有額外的損失。
這時使用權證操作就會有額外的優勢,
或者用高中數學的用語來說:在預期波動放大時進場,會有更高的期望值。
反過來說,假設未來一段時間都不會有明顯波動,或波動由大轉小,
那使用權證操作就是相對比較不利的,應該盡可能避開這種情況下操作。
投資權證獲利的3步驟:
1. 找到短期有機會波動大的股票標的
2. 選擇合適的權證
3. 評估退場時機、不要持有太長時間
第一步:找到短期有機會波動大的股票標的
有許多種情況可能導致股票波動變大,例如:
1. 財報即將公布,且你預期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2. 公司開法說會、股東會前後
3. 快要台灣或美國總統大選,且候選人票數可能很接近、結果難預期
4. 股價已經有一段時間幾乎沒有波動
…等等
不同的股票都有各種原因,可能造成未來波動由小轉大。
即使你對方向判斷有把握,如果在波動很大、市場很動盪時進場,未來波動由大變小的時候時間價值就會遇到一些損失。
操作重點:
不要一次投入過多資金,要假設最壞的情況下權證有可能虧損掉
當權證的買方雖然虧損有限,但不代表不會虧損。在做權證操作時最好預先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才能細水長流。
比方說如果總資金是20萬元,會建議一次的金額不要超過5000元、甚至更低。因為權證波動大,會比較難控制停損時機點。
新手如果不是很熟悉,建議可以先透過模擬下單操作開始。
第二步:選擇合適的權證
打開一檔股票的權證,你會發現有一大堆各大自營商發行的權證,應該怎麼選?
以下是給新手的一些建議:
1. 盡量挑選價平或價內權證:價外的權證雖然槓桿較大,但也較容易歸零
2. 到期日盡量長:如果太短,權證的時間價值會遞減的很快,可能撐不到它上漲的那一天
3. 挑流動性好的:選掛單量大一點的比較好,五檔都沒有掛單、或掛單少的可能要避開。價平附近的權證一般流動性較佳,深價內、快到期、快賣光,或是股票不好避險的流動性會較差。
4. 價差小一點:任何權證都有買價與賣價的報價,而這個報價落差如果很大就比較不好,不過近幾年大多數權證的買賣價差都不會差太多。建議不要挑價格太低的權證(例如0.5元以下的權證),價格低價差通常都比較大
5.實質槓桿高的比較好,因為權證操作虧損有限之下,如果槓桿大,在獲利時就能有較大的獲利空間。不過要注意實質槓桿高代表時間價值通常也比較高、比較價外,風險通常也比較高,操作時要留意風險、挑選合適的權證。
什麼是「實質槓桿」?
例如:假設我們用5000元買進10張大立光的權證,行使比例是0.01,每1張權證相當於持有10股的大立光(市值約4.5萬)
這時可能會有人問:這樣等於用5萬元操作了價值45萬的股票、槓桿是9倍嗎?這樣如果股票漲1%,是否權證會漲9%?
這概念已經很接近正確了,但實際上不能這樣算,因為考慮到權證有可能是價內或價外,股價的變動和權證的價格變動會同樣方向,但不一定會同等比例。
在查詢權證資料時,有個詞叫做「實質槓桿」,許多權證網站都能查到。
例如:
實質槓桿是7倍,代表股價如果上漲1%,權證會上漲7%,實質槓桿並不是固定的數值,它會隨著標的漲跌、時間而變化。
運用這個數字,我們就能很快評估股票標的漲跌對權證的影響。
第三步:評估退場時機、不要持有太久
權證有個重要的特性是:「時間價值」會隨著到期日接近而逐漸歸零
投資人之所以願意買權證、支付權證的時間價值,是因為希望透過這個代價,換取未來獲利幅度無限制、但虧損幅度有限的好處。
不過隨著權證到期日接近,手上的時間價值減少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因此如果權證有獲利了、市場已經如預期符合變化、預期未來不會在有趨勢,這時記得不要持有太久,否則可能賺到了內含價值卻損失了更多的時間價值。
最好一開始就先預設好出場時機點
有兩種設定方式都可以評估出場:
1. 投資標的出現符合預期的變化就可以出場
2. 超過一段預定的時間(例如5~10天),無論賺賠都出場
快速總結:
1. 權證有「獲利虧損不對稱」、「小資金可以操作」、「提供高槓桿」的特性
2. 了解什麼是內含價值、時間價值,什麼是價內、價外、價平
3. 開始之前,你必須對漲跌的方向,或者波動的變化有一定程度的判斷,這樣操作上才會有優勢
4. 權證波動很大,因此不要一次投入太大比例資金重壓一檔權證。最終必然有些會虧損、有些會獲利,你追求的是長期能創造正報酬
5. 初學者建議選擇價平或價內、到期日長、流動性佳、價差小、槓桿高的權證,相對會比較好操作
6. 記得不要把權證像股票一樣長期持有,否則會損失過多時間價值
有些讀者會詢問:權證會不會很危險?
市場先生覺得其實權證就是一個工具,
工具本身並沒有危不危險的問題,而是使用的時機適不適合的問題。
如果你在不適合的時機拿出權證,或者用不當的方法操作,
例如拿權證買賣波動很小的標的、或者長期持有權證,這樣風險相對就高。
但如果在合適的時間點使用,它很可能就是某些情況下的最佳解。
(已截止)分享一個權證優惠活動:總獎金 480萬,還有多樣好禮
如果想開始多了解權證,除了看教學以外,
可以參加每年一度的【經濟日報-權民搶百萬活動】
在操作權證之餘,還有可能贏得一些額外的優惠獎品。
【權證交易獎項】
期間只要登錄自己的集保帳號,並符合資格,就能參加以下活動取得好禮:
活動網首頁:https://pse.is/HCYKU
新人實動獎:
只要登錄+完成一筆交易,即可月月抽1000元獎金
交易滿額禮:
當月買入權證總額超過2000元,即可得到一次抽獎機會,最大獎日本線郵輪5日旅遊雙人行(市價70000元)
交易績效獎:
活動期間交易總績效排行前三名,可獲獎10萬元整;
第四至第一百名,抽出二十名,每名5萬元整
競賽說明:https://pse.is/K4L9F
前往活動網首頁資訊報名:https://pse.is/HCYKU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4. 價外中案例2的履約價和標的價好像寫反了
應該沒有反喔,那檔是”認售”,要跌到250才能履約,當下還是275元。
請問市場先生,權證的短線操作的獲利來源是什麼?
我的理解是不管認購或認售,到期日到達時都可以賺取內含價值。
但是文章中有提到權證不適合長期持有,得知這種賺取內含價值的方式是否不是最常見的權證獲利方式,所以好奇權證在短線操作賺的錢來自哪裏。
1. 剛買進時,原有的內含價值通常一開始買進時已經加在購買價格裡面,不會多賺。你指的應該是後來價格移動產生額外的內含價值。簡單來說就是上漲或下跌。
比方說一個call 假設1:1行使比例,履約價200,買進時標的物價格240,權證價格50,那50元裡面就是 40元內含價值+10元時間價值,
這時你如果立即履約,你會得到40元內含價值,但因為你原先成本也有40元+10元,所以沒賺。
但如果標的物價格過幾天移動到270,內含價值就變成70,權證這時可能定價是76元,包括70元內含價值+6元時間價值。
獲利=76-50=26元乘以1000。
更細來看,內含價值賺了30元(30=70-40),時間價值賠了4元(-4=6-10)
2. 賺價格移動產生的內含價值,或者極少數可能有波動擴大的時間價值,再扣除原先付出的成本。
內含價值看上漲下跌的方向,時間價值大多是隨時間遞減,除非市場波動突然變劇烈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