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一張圖讓你了解機會成本範例
機會成本是一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概念,當決策中面臨多項選擇,我們決定選擇某一個機會的同時,就等於放棄了其他的機會,而被迫放棄目標中價值最高的,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我們一般認為的成本,是指某個機會中所要付出的成本,例如投資金額、投入時間,但機會成本觀念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的成本不僅是投入機會所付出的,實際上也包括被我們放棄的其他機會中潛在的好處。
這篇文章市場先生介紹機會成本是什麼,以及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的差異。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機會成本定義是什麼?
機會成本:當你做一個選擇時,所放棄的最大好處。
機會成本(英文:Opportunity Costs )是指你在兩個或更多選擇之間,進行選擇時所失去的最大價值,也就是當你做出決定時,你認為你所做的選擇會給你帶來更好的結果。
簡單來說,機會成本就是你選擇A機會而非其他機會時放棄的最大好處。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機會是能免費得到蘋果和橘子,但兩者只能選一個。
那麼選擇蘋果的成本乍看之下是零,因為可以免費得到,的確沒有付出成本。
但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得到蘋果的機會成本是得到橘子的效益,因為當你選擇蘋果時,同時也失去了得到橘子的機會。
要注意的是,選擇一項機會同時,需要放棄的機會可能有許多,
而機會成本的定義是這些被放棄的機會中「效益最高」的那一項,因此機會成本也被稱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
並不是每一個被放棄的機會都是機會成本。
為什麼要了解機會成本?
了解機會成本,可以改變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從只看能得到的好處,轉變為關注失去的機會。
這種思考上的轉變,有助於我們做出更有效的評估。
舉例:求學時,念研究所是否是個好決策?
如果我們只看得到的好處和效益,那麼就只會看到得到更高的學歷、知識、也許未來也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聽起來好處很多?
單純看得到這些好處的成本,付出的也就是學費以及念研究所的時間精力。
但是如果考慮機會成本,念研究所就等同於失去求學期間能夠工作賺取收入的機會。
市場先生提示:
如果不考慮機會成本,許多機會看起來都是好機會,
但是當你開始考慮機會成本,也許這些機會就沒原先想的那麼好,因為它也許只和被你放棄的其他機會差一點、甚至各有利弊,我們的決策也許就多出了許多權衡的空間。
機會成本源自於資源的稀缺性
經濟學中假設資源是稀缺的,現實中許多時候也的確如此。
時間成本、人事、空間、材料等等,都可能存在限制。
當資金、時間、人力資源,如果投入某個投資機會,可能就不足以投入另一個機會,必須放棄。
例如農夫如果將土地種植一種作物,他就無法種植另一種作物。
如果我們做決策時沒考慮到資源稀缺性,那許多決策很可能過於理想化、顧此失彼,直到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犧牲了另一個也許原本不想或不該犧牲的效益。
而機會成本則是可以讓我們的評估決策能更加周全。
機會成本計算公式是什麼?高低代表什麼意義?
機會成本公式 = 放棄的最佳機會效益 – 選擇機會的效益
放棄的最佳機會效益,是指眾多替代選項中,綜合效益最佳的那一個選項。
選擇機會的效益,則是你最終選擇的選項。
其中有幾點要注意:
- 所謂的機會,指的是不同的選項。而不同選項的效益有時是因人而異的。
- 機會成本計算時,只計算放棄的機會中效益最大的一項。並不是所有放棄的機會都考慮進去。
機會成本越高,代表放棄的最佳機會效益越大、選擇機會的效益相對越小。
機會成本越低,代表放棄的最佳機會效益越小、選擇機會的效益相對越大。
簡單來說,機會成本低是好事,而機會成本越高,代表付出的代價巨大。
最著名的機會成本例子,是比特幣與披薩的故事。
2010年5月22日,一名美國工程師Laszlo Hanyecz,以1萬枚比特幣買下兩片比薩,
到今天2022年撰文當下,這1萬枚比特幣,價值已經高達1.7億美元以上。
在這個交易中,我們可以計算機會成本公式。
機會成本 = 1.7億美元的比特幣上漲機會 – 價值41美元的披薩
其實2片披薩的機會成本高達1.7億美元。
當然,這是經過數年後事後看才知道的變化,如果回到當時的時間點看,當年1萬枚比特幣,當下的確就只值41美元。
機會成本的案例
在投資裡面,最常見的機會成本,就是「無風險報酬」。
例如我們選擇某A投資計畫,投入10萬元,預估報酬率20%,預期一年後有機會可以獲利2萬,但同時,10萬元在當下其實有另一個B選項,就是拿去銀行定存。
選擇A投資計畫的同時,也損失了拿去定存收取利息的機會,假如當時定存利率是2%,代表存在著另一個選項是可以安全地得到2000元利息,這2000元利息,就是在投資評估中的機會成本之一。
沒有思考機會成本會怎樣?
雖然某個投資預期獲利2萬,但實際上經過一年後,結果不如預期,沒有賺到2萬,而是沒賺沒賠,有些人也許鬆了一口氣,覺得沒賺沒關係,至少沒賠就好。
沒賺沒賠看似沒有損失?
但實際上如果考慮機會成本,這段時間是損失了得到2000元定存利息的機會。
在投資裡面,例如銀行定存利率或者美國短期債券利率,常被稱為無風險報酬,就是各種投資最基礎的機會成本之一,因此我們經常會在許多經濟學或投資學的計算公式中,看到將無風險利率考慮進去的例子。
機會成本計算效益,不要忽略隱藏成本
計算機會成本效益時,所謂的效益,包括顯性成本及隱性成本。
雖然都用「成本」這個詞,但並不一定是指付出的代價,也包括沒得到、被放棄的效益,
更重要的是,這些成本與效益並不一定是金錢。
外顯成本(會計成本)就是直接支付、能明顯觀察到、能很容易計算帳目的成本,而隱藏成本則是非直接支付、不容易觀察到的成本。
1. 外顯成本
外顯成本 (英文:explicit costs)或稱為顯性成本,就是容易觀察到的成本,直接、自掏腰包的付款,像是購買股票、付工資、付水電、付材料或租金。
舉例來說,你開一家餐館,新增一道菜色需要總共100元,包括原料+水電成本,那外顯成本就是100元,但是如果不新增菜色,就可以把這100元拿去做其他事,放棄做其他事情得到的效益,這就是機會成本。
2. 隱藏成本
隱藏成本 (英文:implicit cost) 或稱為隱含成本、隱性成本,指的是沒有實際發生在帳面上的損失,像是時間、精力、利息(金錢時間價值)。如果是企業的話,包括折舊、品牌價值、人事管理成本等等,都屬於不容易呈現在會計帳上的成本效益。
因為並非實際支出的費用,有時也是一種機會損失,它屬於不容易觀察到、一般人很常忽略的成本。
舉例來說,通常在便利商店買衛生紙會比大賣場要貴,所以大家覺得要撿便宜就得去比較遠的大賣場買,表面上我們只看到衛生紙售價差異的成本,也許在精明一點可以看到去賣場的中間路途開車油錢或通勤成本,這些都屬於比較明顯發生、可以精確算出的外顯成本,
但去大賣場所耗費的時間精力,則屬於隱藏成本。
市場先生提示:省錢和節儉,人們其實經常忽略隱藏成本。
有一種選擇,是節儉和省錢,選擇盡量省錢的決策選項。
但如果沒有考慮隱性成本,可能會忽略背後隱性成本的代價。
舉幾個例子:
1. 選擇優質的餐飲或吃泡麵,看似吃泡麵的選項省錢,但也許隱藏成本是未來的健康。
2. 趁賣場大特價的時候囤積好幾箱衛生紙,看似能省錢,但隱藏成本是家裡一兩坪的堆放空間,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3. 省下一兩百元計程車錢,在影響幾十萬甚至百萬營收的會議上遲到。也許這最終不影響簽約,但隱性的影響則是他人對你的評價。
節儉和省錢是一種好的態度,前提在於我們能正確的評價每一件事的價值,不是只有看到金錢的維度,而是考慮更長時間尺度下及其他維度。
市場先生提示:現實中成本效益是複雜的,機會成本讓我們有更多思考面向
這裡市場先生提出一個問題思考:我們只要總是選擇最好的選項的話,還需要考慮機會成本嗎?
畢竟不管機會成本高或低,如果我們總是選擇最好的選項,那為什麼需要在意機會成本呢?
例如面試錄取了三家公司,選擇薪水最高的一家就好,機會成本就是薪水第二高的那家公司,需要放棄那個機會。
但這麼簡單的選擇,還需要考慮機會成本嗎?
問題在於,現實中所謂的「效益」是複雜的,並不是每次都單純選擇做哪件事賺最多這麼簡單。
例如所謂的效益,可能還包括薪水以外,像是工作內容、工時與工作環境條件、未來的潛力等等,更進一步還包括這些效益報酬的不確定性高低。
因此只從薪資一個維度來看,固然能分辨某個選項是最好的,但現實中並不是只有比較收入高低這種單一維度的比較。
1. 評估的維度不是只有一種:例如除了最簡單的考慮金錢高低多寡,還有其他不能量化成金錢的效益,同樣需要被考量。
2. 存在不確定性:例如報酬高的機會風險大,報酬低的機會風險高。最終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得到的結果也不見得等同期望值。
一旦對效益的評估變複雜,許多事情的好壞也就沒有那麼絕對。
而機會成本思考,能幫助我們不是只考慮得到多少好處,而是也從要犧牲哪些選項的角度切入,來幫助我們做出決策。
機會成本 vs. 沉沒成本 差異在哪?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選擇做某件事,放棄其他機會帶來的最高價值。
沉沒成本(Sunk Costs):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成本。
機會成本 vs 沉沒成本 差異比較 | ||
比較項目 | 機會成本 | 沉沒成本 |
定義 | 選擇做某件事,放棄其他機會帶來的最高價值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成本(覆水難收) |
產生原因 | 生活中做任何選擇時都會出現機會成本 | 已經發生、無法透過任何方式收回的成本 |
舉例 | 你有100萬,要投資或是放銀行獲得2%定存利息?如果選擇投資,2萬元利息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 你1月買A公司股票價值5萬元,但5月時它跌到3萬元,儘管其他類似的股票價值已上升,但你卻沒有賣掉這檔股票 (因為不想接受前面虧損的錢),這個損失就是沉沒成本。 |
資料整理:Mr.Market 市場先生 |
當你在做投資決策時,如果考慮了沉沒成本,很可能就會被套牢,因為你不想浪費已經投入的時間、金錢,無法止損退場就會陷入沉沒成本的陷阱,可能就錯過了其他更好的投資機會。
詳細可閱讀: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投資時該如何避免沉沒成本?
如何降低投資的機會成本損失?
投資的機會成本,就是指失去投資其他選項的機會。
舉例來說,你100%投資公債,經過了20年後平均年報酬報率有2%,但如果有把一半的資金投資於股票市場,可能平均年報酬報率有10%,這個投資損失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那麼該如何從機會成本中找到最佳的投資方式、降低機會成本損失?
- 不要被沉沒成本影響自己的決策
- 透過資產配置做好投資決策。
資產配置的重要性舉例來說,持有現金或現金等價證券(如短期政府公債),都會導致投資組合表現較差而造成績效現金拖累,這可以看成是現金的「機會成本」,如果投資人把現金投入更高回報的商品(如股票),長期可能會獲得更高的回報,因此要做好資產配置的考量。
市場先生提示:
1. 對「個人」來說,衡量機會成本最大的代價是「時間」,因為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稀缺品,你永遠都找的到想買你時間的人,而且永遠有機會賣出更高價。
如果想更深入思考機會成本的問題,可參考:機會成本思考法》如何讓你的時間賣出更高價?其實只要想通一件事
2. 當全心投注於投資這件事時,家人、朋友、事業、健康,所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永遠是相對的機會成本(你必須付出的代價),投資只是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工具,而非生活的一部分。
提高投資報酬率的方法,其實不是要用更多時間去研究它,而是花更少的時間在它身上,因為投入一次性的時間或金錢,換取未來長期穩定的報酬才是投資的本質。
快速重點整理: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 機會成本就是當你做一個選擇時,所放棄的最大好處,我們生活中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有機會成本。
- 機會成本的計算方式是:外顯成本(會計成本)+隱藏成本,機會成本越高代表付出的代價越高。
-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選擇做某件事,放棄其他機會帶來的最高價值;沉沒成本(Sunk Costs):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成本。
- 如果想降低投資的機會成本損失,請不要被沉沒成本影響決策,也要透過資產配置來做好投資決策。
最後,市場先生舉幾個生活中機會成本案例給大家思考:
1. 一個每小時諮詢收入5000元的律師,他應該自己花兩天時間做家庭大掃除,還是請專業的人來打掃?
2. 每天撥出1小時的時間,用在閱讀和自我成長,比起用在娛樂、或其他選項上,機會成本的差異?
3. 要先買房子,還是先將買房的資金長期投資複利,兩者機會成本的差異?
可以思考看看這些問題,也許會對機會成本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個重要思考:你的時間機會成本是多高?
在財務領域,我們通常會把無風險利率或者股市投資報酬率,當成投入金錢與時間的機會成本,
當我們有更好的投資選項時,可以放棄掉其他沒那麼好的選項。但機會成本並不只是財務與經濟上的思考,
如果套用到個人身上,我們個人的時間,其實是人生中最稀缺的資源,同一時間只能花在一件事情上面,
那麼我們自己的機會成本多高呢?
市場先生認為,有一種財務自由,就因為自己時間的機會成本夠高,因此你可以對絕大多數的事情說不,因此擁有更多時間的選擇權。
透過提升自己單位時間的價值,機會成本就可以不斷的拉高,
除非事情有足夠大的價值,否則都不足以讓你花時間去做,因此你可以得到更多的時間選擇權。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單位時間價值,以及創造價值呢?
以前分享過一篇文章有談到這個概念,在文章最後分享給你,
額外分享幾篇文章:
5.如何規劃避險策略?沒經過事先規劃的避險,只是在打破投資紀律
編輯:Joy 主編:市場先生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