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幣稅是什麼?鑄幣稅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

鑄幣稅

在金融和經濟領域,我們常常會聽到說政府和央行在印鈔。
印鈔也有個學術上的名詞,稱為鑄幣稅,這詞很少用,通常在課本上才比較容易看到。

鑄幣稅是一種抽象的經濟概念,並不是實際的收稅。

鑄幣稅可以讓政府用於彌補財政赤字、投資公用事業,但在增加貨幣供給同時,也可能造成通貨膨脹,讓經濟陷入困境。

在這篇文章中市場先生介紹鑄幣稅是什麼?怎麼樣影響通貨膨脹與經濟?另外也會帶到加密貨幣、電子支付的出現,對鑄幣稅的影響。

鑄幣稅是什麼?

鑄幣稅(英文:Seigniorage),又稱為貨幣稅、通貨膨脹稅,是指央行在創造貨幣過程中,因發行貨幣的實際成本低於面額而產生的利潤。

這些利潤可作為由政府收入的一部份,主要用於政府支出、調節貨幣供給量、彌補財政赤字。

在過去,是直接鑄造實體的紙鈔或硬幣,面額高於製造成本,就可獲得鑄幣稅;

現代以美國為例,則是聯準會印鈔(央行準備金)來取得鑄幣稅,成本相較過去更低,主要原因是實體貨幣占貨幣供給占比越來越低,整個貨幣系統已電子化。

傳統鑄幣稅(發行實體貨幣)

傳統鑄幣稅公式如下:

  • 鑄幣稅= 貨幣面額-貨幣鑄造成本

比方說,美國央行印製一張100 美元鈔票,成本為 0.15 美元,

鑄幣稅 =100-0.15 = 99.85 美元

這筆差額就是央行透過發行這張鈔票獲得的鑄幣利潤。

傳統鑄幣稅

現代鑄幣稅(發行電子貨幣)

現代鑄幣稅公式如下:

  • 鑄幣稅 (利差) 債券利息收入-存款準備金利息支出

方式1. 印鈔機制,讓市場的流動性增加

現代貨幣體制中,聯準會的鑄幣稅來源不再是單純製造實體貨幣,而是透過印鈔機制,來產生鑄幣稅:

聯準會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買債券,在持有債券期間,會收到債券支付的利息,
銀行收到聯準會買債的錢後,存到「存款準備金帳戶」,聯準會對這筆準備金需支付存款利息

聯準會透過創造貨幣買債券,賺到債券利息,同時也需支付銀行準備金存款利息,這兩者之間的利差就是鑄幣稅。

此時成本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貨幣鑄造成本,而是利差。

印鈔不是真的發行鈔票

印鈔整個過程中,聯準會不會真的印製紙鈔來買債券,所謂的印鈔,其實只是在電腦帳上調整資產負債表的數字,將商業銀行在聯準會的存款準備金(Reserve Balances)提高,代表聯準會欠商業銀行的錢增加了(負債增加),以及新增債券(資產增加)。

透過調整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就能創造出貨幣供給的方式,是現代鑄幣稅主要的來源。

更詳細解釋,可閱讀:Fed是如何印鈔的?

現代鑄幣稅

方式2. 貨幣融通機制,可適度刺激經濟

貨幣融通 (英文:Money financing),是指政府不透過課稅或向二級市場發債借錢,而是由央行印鈔提供資金,支應政府支出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通常出現在政府沒錢、經濟衰退、通膨低時期,央行透過創造貨幣,讓政府以幾乎零成本支付政府單位費用、產業補助、社會保障等項目,因此能在短期內有效刺激經濟活動。

進行方式如下:央行直接印鈔 → 買政府發行的初級市場的公債 → 政府直接拿到錢,以零成本支應政府支出。

這種方式被稱為貨幣融通機制,是最直接產生鑄幣稅的方式

你可以這樣想,當政府沒錢時,它不是去跟人們收稅金,也不是去市場發債借錢,而是叫央行印錢給我錢花。

而這筆錢相當低成本,政府就拿著這些錢去付費用、發補助,市場上就會多出這筆錢,當大家手上錢變多了,容易導致通膨,當東西變貴了,購買力就變弱,

雖然沒跟你收稅,但你手上錢變薄,就像是間接徵稅,這個過程就是經濟學上說的鑄幣稅。

貨幣融通機制,不等於是印鈔機制

先講共通點:都涉及央行創造貨幣、讓資產負債表擴張(債券及準備金變大)、可能對貨幣供給/利率/通膨產生影響。

差異點如下:

差異點貨幣融資印鈔機制
直接提供政府資金
交易方式購買初級市場的債券購買次級市場的債券
永久持有債券
通膨風險
(如果沒有節制)

(需留意回收債券程度)
產生鑄幣稅
資料整理:Mr.Market 市場先生

傳統紙幣硬幣的鑄幣稅逐漸減少,現代鑄幣稅取得成本更低

隨著數位支付及加密貨幣的快速普及,實體貨幣使用量下降,導致傳統鑄幣稅收益也會隨著下降。

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完成交易,並不一定要透過政府發行的紙幣和硬幣,而是可以透過商業銀行的數位支付。

因此即使政府沒有持續增加紙幣、硬幣,各種交易也能順利完成。

不過,鑄幣稅並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透過新的資產負債表操作及貨幣數位化的方式,持續成為央行穩定的收益來源。

傳統鑄幣稅收益減少的原因:數位支付使用度高、未來虛擬貨幣崛起的可能性

原因 1. 數位支付普及,實體現金需求降低

大多數人日常交易多以信用卡、APPLEPAY、LINEPAY等數位工具,現金使用大幅減少。

其實這些支付使用的是銀行帳戶裡的錢,是屬於M1或M2的範疇,不是央行直接發行的實體現金(M0),使用數位支付時,產生的手續費及利差反而流向銀行及支付業者,央行無從獲利。

傳統的鑄幣稅來源,是指央行直接印出來的鈔票(M0),就是你錢包裡的紙紗和硬幣。當人們越來越少使用實體現金,央行印鈔的需求下降,就會導致傳統的鑄幣稅收入減少。

市場先生補充:M0、M1、M2代表什麼?

  • M0 基礎貨幣:指流通中的實體現金,包括紙鈔+硬幣,以及商業銀行在央行的準備金(Reserve Balances)
  • M1 狹義貨幣:M0 + 活期存款
  • M2 廣義貨幣:M1 + 定期存款

在現代,一般我們使用的交易和貨幣,裡面並不是全部都是央行發行的貨幣,其中很大比例屬於信用 Credit,也就是由商業銀行透過貸款融資所創造出來的貨幣。

鑄幣稅只涉及到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M0),但由商業銀行創造出的信用貨幣並不包括在內。

原因 2. 加密貨幣:目前市面上加密貨幣都不是由央行所發行,不具備鑄幣稅功能

目前流通的加密貨幣大多屬於去中心化系統,像是比特幣、以太坊等,不是由任一國家中央銀行發行,因此不具備鑄幣稅功能。

未來虛擬貨幣在交易上,有崛起的可能性,這也可能導致傳統紙幣硬幣的需求進一步下降。

當然,在交易上,目前全球加密貨幣用於日常交易上仍並不算普及,在未來的影響則要持續觀察。

新鑄幣稅產生的方式:印鈔機制、貨幣融通及發行CBDC

方式 1. 資產負債表操作(印鈔機制/貨幣融通)

現代鑄幣稅主要來源,是央行向商業銀行透過買政府債券、增加準備金的方式,或是直接買債券,獲得債息與存款息之間的利差(即鑄幣稅),

即使紙鈔硬幣使用量降低或甚至不再流通,央行還是可以透過調整資產負債表來產生收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因為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因此印鈔的底氣相對更充足。

方式 2. 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發行數位版現金,維持鑄幣稅的收入

傳統發幣取得鑄幣稅收入持續在下降中,為了因應市場變化,各國央行考慮發行CBDC。

CBDC是央行發行的數位貨幣,你可以稱它為數位版現金,性質與穩定幣很相似,但CBDC擁有政府的背書與法定地位,未來可成為鑄幣稅的新來源。

不過雖然有CBDC這個新概念,全球許多央行也都有討論研議CBDC,但CBDC目前在全球尚未普及。

鑄幣稅不是實際收稅,而是經濟概念上,透過通膨向人們收稅

鑄幣稅與我們一般認知的稅收(例如營所稅、所得稅、房屋稅)不同。

一般稅收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稅目,來自人們與企業實際繳納後直接流入政府財政,

而鑄幣稅不是政府規定的稅項,是一種經濟現象,屬於間接性收入,是來自政府透過央行發行新幣或是創造準備金所產生的利潤差額,政府不需要透過正式課稅的情況下,但最終卻能獲得相似的稅收效果。於是政府可運用的資金就能因此增加。

當政府將新幣投入市場流通,會使得整體貨幣供給量上升,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就可能推升物價,導致通貨膨脹,這將會稀釋原有貨幣的實質價值,讓現金購買力下降。

雖然人們沒有因為鑄幣稅去實際繳稅,但手中的財富實質購買力會下降,效果等同政府對全民徵稅,這種稅也叫作通貨膨脹稅或是隱形稅。

例如,在2000年,辛巴威政府為了補龐大的財政赤字,大量印鈔,結果導致嚴重性通膨,最嚴重時期,1000億辛元只能兌1美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手中的財富幾乎瞬間蒸發。

這正是一種鑄幣稅失控的情況,受傷最深的往往是手上持有實體現金的人。

儘管鑄幣稅可能帶來通膨風險,但對政府而言,它是一種不須經過國會立法即可實施、短期能立即獲得資金的來源。

因此,對於政府來說,鑄幣稅是一把雙面刃,用得好,是輔助經濟的資源;用過頭,則可能成為通膨的推手,如何在合理範圍內使用鑄幣稅,是影響政策穩定性的重要關鍵。

正鑄幣稅與負鑄幣稅

鑄幣稅是政府發行貨幣時,貨幣面額與實際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依據這個差額可分為正、負鑄幣稅兩種類型:

鑄幣稅類型對政府的意義判斷標準
正 鑄幣稅有利潤貨幣面額 > 發行成本
負 鑄幣稅虧損貨幣面額 < 發行成本
資料整理:Mr.Market 市場先生

美國紙鈔、硬幣發行成本資料

2024年紙鈔面額和發行成本(以下單位皆為美元):

依據美國聯準會公布的資料顯示,2024年紙鈔發行都為正鑄幣稅,也就是都有獲得利潤。

硬幣面額發行成本鑄幣稅狀況
10.0320.968
20.0321.968
50.0534.947
100.0559.945
200.06019.940
500.05649.944
1000.09499.906
資料來源:Federalreserve.gov
資料整理:Mr.Market 市場先生

2024年硬幣面額和發行成本(以下單位皆為美分):

從下表得知,1美分及5美分發行狀況呈現虧損,而發行10、25及50美分都是有利可途。

硬幣面額發行成本鑄幣稅狀況
1 Penny (1 cent)3.69-2.69
5 Nickel13.78-8.78
10 Dime5.764.24
25 Quarter14.6810.32
50 Half Dollar33.9716.03
資料來源:coinnews.net
資料整理:Mr.Market 市場先生

2025.2.10(美國時間),川普在Truth Details上發文,1美分 (稱為1 Penny或1 cent )發行成本已虧損超過2美分,因此停止生產1美分。

▼ 川普停止發行1美元發文圖示:

川普下令停止生產 一分錢硬幣

鑄幣稅對經濟的正面影響

整體而言,鑄幣稅在適當控制下,能作為短期刺激經濟與融通財政的工具。

1. 間接刺激經濟成長

央行創造貨幣時,除了可能獲得鑄幣稅收益之外,也有刺繳經濟成長的效果。

原因是,這些新貨幣流入市場裡,代表央行調降利率,增加貨幣供給,銀行就會願意釋放低利借貸,人們在拿到資金後,增加投資動作,以致帶動整體市場經濟活絡。

2. 影響匯率及貿易逆差

鑄幣稅本身不會直接影響匯率,但印鈔過程會導致貨幣貶值,適度眨值可刺激出口、降低進口,縮小貿易逆差。

3. 償還債務

鑄幣稅收益可用於補財政赤字,間接減少政府發債需求。

鑄幣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雖然鑄幣稅能為政府提供資金、刺激經濟,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1. 造成通貨膨脹、產生通膨稅

鑄幣稅與通貨膨脹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當央行大量發行貨幣時,貨幣供給超過市場需求,就會導致物價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

此時,雖然政府沒有直接向人們課稅,但因為貨幣購買力下降,相當於被變相課稅,是人們實質財富的縮水,因此被稱為通膨稅(Inflation Tax)。

2. 擴大貧富差距及財富分配不均

政府與央行掌握貨幣發行權,可能會將鑄幣稅收益集中分配給特定部門或補貼給特定產業,反而加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比方說,政府優先將鑄幣稅收益大量投入某些產業補貼或基礎建設上。

3. 降低持有現金的意願

鑄幣稅增加、通膨上升,會讓現金的實際購買力持續下降,人們會傾向將資金移至較不受通膨影響的資產,例如房地產、股票、黃金或加密貨幣等。

4. 中央銀行喪失獨立性

如果政府過於依賴鑄幣稅來籌措資金,讓央行面臨政治壓力,逐漸喪失獨立決策能力。

最後貨幣政策成為政府赤字融資工具、央行也不再以通膨穩定及維持貨幣價值為首要目標,而是被迫印鈔,這會嚴重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及違背央行獨立與專業的原則。

5.通膨失控,財政困境

當其他國家發現一個國家政府是透過鑄幣稅來支應財政,就會引發資本外逃、貨幣貶值,進口成本上升,通膨加劇、信用評等下降,導致主權成本上升,借錢困難度提高,讓國家陷入財政惡性循環的局面。

各國央行如何使用鑄幣稅來影響經濟活動?

鑄幣稅是一項全球各國央行都會使用的財政與貨幣工具。

不同國家央行會依據經濟規模、貨幣地位等因素,採取不同的鑄幣稅運用方式,以下就列舉各國如何使用鑄幣稅增加收益及影響經濟活動。

美國聯準會(FED)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央行之一,聯準會發行的美元不僅是國內流通的貨幣,更是全球的儲備貨幣,所帶來的鑄幣稅效應,對美國與全球市場都有重大意義。

1.產生巨額鑄幣稅收入

美元被各國央行當成是儲備資產、企業廣泛運用於貿易及投資。這使得美國能夠以極低的發行成本(如100美元紙鈔僅約8.6美元),在全球市場上換取高價值的商品及資源,這是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優勢。

這等於美國向全球美元持有者收取鑄幣稅,形成龐大的無形收入,支撐美國財政的長期發展。

2.強勢穩定的美元:鑄幣稅的正循環

理論上,美元長年處在貿易逆差(進口大於出口),持照道說美元應該貶值,但卻是相反狀況,美元常處於升值且穩定的狀態。

這種穩定性讓各國更願意持有美元資產,進一步加強美元需求,創造正向循環的鑄幣稅效果。

3.協助政府降低債務

鑄幣稅收入可以幫助政府解決債務問題。

當國家負債時,如果不想向人們增稅或是向外再融資,就可以透過印鈔增加鑄幣稅收入,然後償還負債。有助於經濟穩定及防止債務違約。

雖然這樣的作法存在通膨風險,但在非常時間可發揮快速且直接的效果,為經濟穩定提供喘息空間。

例如美國在內戰時間利用鑄幣稅收入為戰爭提供資金及償還債務。

歐洲央行(ECB)

歐洲央行ECB負責歐元的鑄造和分配,所產生的鑄幣稅會交給歐元區各國央行。

但因為歐元區多數都採用電子交易,因此產生的鑄幣稅相對較少。

日本央行(BOJ)

日本央行會在公開市場買進政府債和證券,增加貨幣供應量,並產生鑄幣稅。

目前日本央行的鑄幣稅,已成為日本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

辛巴威央行(RBZ)

辛巴威在2000年-2009年間遭遇惡性通膨,辛巴威央行為了提高貨幣供給量,政府開始大量印鈔,最終導致貨幣貶值,造成惡性通膨。

最後辛巴威政府停止發行辛巴威元,改用美元作為官方貨幣。

延伸閱讀:辛巴威的惡性通膨

鑄幣稅 重點整理

1. 傳統鑄幣稅是貨幣面額扣掉鑄造成本的差額;現代鑄幣稅則是央行創造準備金買政府債券,買債產生的利息收入扣除存款準備金利息支出之間的利潤。

2. 隨著數位支付普及、實體現金使用量下降、與加密貨幣的崛起,傳統鑄幣稅效益可能會逐漸下降,促使政府就需要考慮發行CBDC,以延續貨幣主權及鑄幣稅收益。

3. 鑄幣稅不是稅,只是一種經濟概念,政府不需要透過正式課稅的情況下,但最終卻能獲得相似的稅收效果。

4. 鑄幣稅是一把雙面刃,用的好,可能為政府快速提供資金、支應公共支出及財政赤字、增加消費流通;用過頭,也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及貨幣貶值、央行獨立性及信任感降低,因此政府必須合理運用鑄幣稅。

延伸閱讀:

1.通膨是什麼?最完整的通貨膨脹教學懶人包

2.入超、出超、順差、逆差是什麼意思?

3.強勢貨幣是什麼?貨幣強弱會有什麼影響 ?

4.貨幣政策對投資人的影響是什麼?

5.財政政策對投資人的影響是什麼?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編輯:Sammi 主編:市場先生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