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的投資避險,最後都會變成追高殺低?
一般人都聽過避險,卻又不太了解真正的意思,也會有迷思,
例如認為做了避險就是沒有損失的疑慮,或是遇到股市大跌當下,就趕緊部份出場減少虧損,以為這就是避險。
那麼,避險真正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規劃避險時,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有規劃避險的策略,真的沒風險嗎?報酬比較高?
在這篇文章中,市場先生會詳細說明避險是什麼意思,及提醒讀者怎麼適當的規劃避險,來降低風險。
避險要談的內容較多,我會分成2篇文章: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避險的意義,是將投資傷害控制在可接受範圍
首先,是避險的前提。
避險的一個基礎假設是:我們沒有辦法精準預測未來。
我們可以有一些判斷和想法,但這並不確定,所以才有配置和避險。
比方說,我們看到一個可能的問題會影響策略,並不是它真的一定有影響所以避險,只是有可能性。
這前提很重要,否則如果你能精準預測未來,那不用避險、也不該稱做避險,買最低賣最高就好。
這前提假設也說明,避險操作不一定是帶來獲利或者一定減少虧損的操作,
根據不同的情況,它有可能是減少獲利或者甚至讓虧損進一步擴大。
但長期而言,我們會希望採取避險行動,最終能讓極端的傷害最終不會發生,這樣才是有意義的避險。
要注意,不是說一定要發生壞事並且避險,才說避險有用。
而是即使壞事沒發生,但發生時能避開傷害,避險就依然有用。
就跟你不能說都沒發生過火災,滅火器就沒有用一樣。也不能說都沒發生意外,買保險就沒用一樣。
這進一步衍生出一個觀念:避險不是只包含問題發生當下的避險調整操作,問題發生之前的準備,也是避險的一環。
而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即使是事前準備,也不能預測未來意外到底會不會發生。
“無論事前準備或事後調整,避險追求的目標都不是完全沒有傷害、將傷害降到零,
也不是追求因為避險而賺到什麼,而是在可接受的成本內,將極端的傷害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 Mr.Market 市場先生
怎樣的操作算是避險?
主要分成兩種,
- 一種是在意外發生當下或之後避險,通常選項只有一個,就是減碼操作。比方市場有突發事件,判斷會對既有策略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或策略失效,因此將部位降低一半,或者暫時先出場,等確認特殊事件影響過後再買回來。
- 另一種是在事前避險,根據對未來的風險預判,除了事先減碼,另外事先配置對抗某些風險的資產。
例如最常聽到的,在股票以外,配置公債或黃金這類的防禦型資產。
不同時機避險,直接影響避險的難度,及避險的成本高低
這兩種操作最大的差異,在於難度和成本。
- 在意外發生當下和之後,避險的難度和成本是很高的。
- 在意外發生之前,避險的難度和成本則是相對低的。
就跟買保險一樣,在發生意外之前買很便宜,但如果已經發生事情,保費可能漲到很貴,甚至根本買不到。
為什麼我上面說,意外發生之前可以做配置或降部位,而意外發生之後只有調整降低部位一個選項?
原因是,當意外發生以後,調整配置的選項不是不能做,但更加的困難、成本更高。
市場價格的反應速度是非常快速且有效率的,至少相對一般人的反應時間是如此。
因此當意外事件發生過後,市場的價格都會先產生一段超前的反應,跌的已經跌一段,漲的已經漲一段。
追高殺低,是避險最容易遇到的問題
當人們在意外發生後避險,做大幅部位調整,賣出減碼某些資產(通常都是近期跌的)、買進另一些資產(通常都是近期漲的),這時就特別容易出現追高殺低。
例如2020年3月大跌多次融斷的時候,當時市場相當恐慌,網路上就看到有些人在喊說賣掉股票、買債券避險,
但其實事後看,所謂的避險其時是在追高殺低,後來市場很快的反彈,那個時間點賣出股票是賣在相對低點,買債券則買在相對高點。
之所以容易追高殺低,是因為大多數人的避險欠缺規劃,因此往往在意外發生後才避險,賣出已經下跌的部位、買進已經高漲的避險資產。
事件發生後才避險、調整部位,也是一種更困難的決策
不同於減碼賣出只是減少曝險,
如果把資金調整配置到另一個資產,其實等同在賣出之外,還做了另一個買進決策,而且往往是買在追高。
當然,我們不能從一次決策的好壞來評價長期效益,也許有些決策短期虧損但長期是有效能達到目標的,但這是難度問題。
從決策難易度及成本來看,事件發生後調整配置也比減碼更複雜。
如果只是減碼,那只是一個賣出決策,最壞的狀況也就是殺低賣在低點。
但減碼以外,又把資金投入另一個資產調整配置,這其實是賣出和買進兩個決策,最壞的情況是既殺低又追高。
從難度來看,做一個決策,顯然也比做兩個決策還要容易的多。
“而從成本角度來看,在事件發生之前調整,無論怎麼調整,成本都比較低。
但在事件發生後才避險,容易追高殺低、決策也更加困難”– Mr.Market 市場先生
避險的交易成本與機會成本
要讓避險做的更好、保護自己的資產,首先要認識避險的成本。
避險是有成本的,就跟買保險要付出保費一樣,這很容易理解。
不過在投資裡面,避險的成本呈現的形式,除了買賣的交易成本以外,另一個比較隱性的就是機會成本。
避險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比較好理解,例如減碼某些部位,付出的手續費和交易稅,之後買回來也可能再付出一次。
有些時候會因為交易成本過高,例如手上有很大的股票部位,考慮到交易成本或者賣出的難易度,改用放空對應股票期貨來減碼,也是一種替代的做法。
當然,在交易成本上犯錯的也是大有人在,例如有些人會說用反向ETF來避險,這基本上就是錯誤的方式。
因為你要減碼你直接賣出就好,買進反向ETF等同減碼,但在成本費用上並無優勢,
即使要用,也應該是用成本更低的期貨去避險,因為反向ETF的背後也是交易期貨,但中間多過一手的關係所以成本高很多。
避險的機會成本
更重要也更容易被忽略的,是避險的機會成本。
舉例來說,在2020年3月因為Covid-19疫情讓股票大跌,這時你選擇減碼將股票部位全部出場觀望一下,但一減碼完不到一個月,市場出現劇烈的向上反彈,於是你再將部位買回來。
當然,帳面上來看,自己只是某一段是場沒有參與到,避險操作可以中止、把部位買回來就好,
但買回來時很可能成本已經在更高的位置,假如原本當初沒有做避險,很可能會有多的獲利,而中間錯過的就是機會成本。
再舉另一個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我都只持有現金,都不投資。
這樣的確避開了市場波動風險,但也錯過了市場風險資產的報酬。
從避免價格波動的角度來看是在避險,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是付出了另一些潛在的機會成本。
要注意的是,付出機會成本,不代表避險操作就絕對是錯誤的,因為避險本來就一定有機會成本。
前面有舉例子,我們不能因為火災還沒發生,就說買滅火器是浪費錢。
在某個時間付出機會成本,不一定是壞事,
當然,在某個時間表現好,也不等於長期比較好,就像你不會因為滅火器曾發揮了一次效益,就說家裡堆滿滅火器是好事。
評估避險到底是好是壞,要看得到的避險結果及付出的機會成本,綜合考慮值不值得來判斷。
總之,避險一定會有成本,
隱性的機會成本可能很容易被人忽略,導致高估避險的效益。
避險不是只是求安心而已,也不是追求完全無風險,而是希望在能承受的風險範圍之下獲取對應報酬,如此而已。
如何才能不忽略避險的機會成本
如果忽略避險的機會成本,可能會導致誤判,那要怎樣才不會忽略避險的機會成本?
可以把避險當成一個獨立的策略來看:
假設你現在手上完全沒有任何部位,這時做出這些避險的調整,長期帶來的效益如何呢?
另一個角度,則是避險策略,是否能減少自己原有部位,讓極端情況下的風險得到控制呢?
要再重複提醒一下,我們不是只單純用盈虧來看避險的好或壞,
就跟買保險一樣,如果意外都沒發生,單純付出了保費,你能說買保險虧了嗎?我想是否定的。
評估一個保險是否買貴不符效益,還是說買了一個划算的保險,這才是衡量避險機會成本真正意義。
即使可以控制風險,但代價太大也划不來,這中間的均衡需去衡量。
最容易的誤判,就是執行避險了,也安心了,但對付出多少代價一無所知。
長期投資要更加重視避險的機會成本
長期投資者,我認為要比短線投資者,更加重視避險的潛在機會成本。
短線交易者在避險上較容易,因為交易次數多,且每次的交易決策彼此獨立無關,錯過幾次交易沒甚麼問題,未來總是還有很多機會。
但對長期投資者要很小心,因為一筆長期投資,某段時間的價格變動,是存在前後有關聯性的。
例如市場上的大跌跟大漲,彼此都會發生在比較接近的時期,我們常常看到許多V字型的價格低谷,或者倒V字形的高峰。
在這些大行情時期進行避險,很可能一減碼後,行情很快就反轉,導致錯過重要的行情,這對長期的報酬來說很傷,付出的機會成本極高,
因為長期投資以股票為例,平均年化報酬也就6%~10%,而在這種避險上犯一次錯,錯失某一段行情,很可能就等同失去一整年的平均報酬。
當然,不是說一定不能避險,或者怕犯錯就放棄避險。
重點在於長期投資在避險決策上要更謹慎,不要低估避險的機會成本。
例如某個避險決策,可能在一段很長的時間,會每年不斷的損失 -2% ~ -3% 的報酬,但在某一時期,可以避開某些巨大風險,帶來 +20%以上的效益。
也許單看避險本身,最終期望值仍是負的,但我們關心的不是報酬,而是是否避開某些極端風險,以及代價是否能接受。
當然,前面說過,事後避險很難,我們往往也很難提前確定當次避險決策的好或壞。
就像意外沒發生之前,我們只知道買保險有成本,但不見得能正確評估買保險的好處。
那到底要怎麼規劃避險策略,要注意些什麼呢?
繼續接下去看,
下一篇:如何規劃避險策略?沒經過事先規劃的避險,只是在打破投資紀律
延伸閱讀:
2.沉沫成本
本文為資訊整理與觀念教學分享,無任何投資推薦之意,投資必定有風險,投資前務必自行研究分析判斷。
額外分享幾篇文章: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