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選股有用嗎?該注意什麼?最完整的EPS選股指南
EPS能用來選股嗎?使用EPS選股時要注意什麼?
剛接觸基本分析的投資人,應該很常使用EPS來判斷一間公司的獲利能力,那麼EPS能直接用來作為選股的指標嗎?
市場先生這次要來介紹EPS選股的教學分析,從EPS分析公司好壞,到可以用哪些指標來搭配EPS選股,讓你獲得最完備的EPS選股知識。
當然,若你還不理解EPS是什麼,還是會建議回過頭來閱讀:EPS是什麼?最完整的EPS懶人包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如何從EPS表現分析公司好壞?
EPS關注重點:EPS穩定性、EPS成長性
一般來說,一間值得進一步分析的好公司會呈現幾個特徵:
- EPS長期表現穩定:代表公司的營運穩定,且財務狀況相對容易預測。
- EPS持續向上成長:代表公司也許在未來也可能有某些成長動能。
因此,在閱讀財務報表時,我常常第一步就是先看過去幾年EPS的表現,
如果EPS表現飄忽不定、上下起伏大,不一定代表是壞的投資,但一定說明這家公司「分析難度比較高」,非你是高手,否則不建議分析這類公司。
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先從簡單的題目開始做,也就是挑選EPS表現相對穩定的公司來做研究。
- EPS的趨勢和股價趨勢通常成正比
- EPS持續成長的公司,股價往往也持續成長
- EPS如果持續上升,股價也會長期上漲。
- EPS如果持續下降,股價也會長期下跌。
雖然說考慮股價時,當下本益比越低越好,但通常也要考慮獲利的「未來成長性」,
如果一間公司過去到現在EPS持續成長,那觀察過去一段時間的股價通常也是呈現正比關係。
短期內影響股價的因素很多,市場情緒、企業的類型與評價、各種雜訊,
但長期而言雜訊與市場情緒都會回歸均值,最終長期表現是取決於企業的實際獲利能力,也就是EPS,
因此如果企業的EPS長期顯著成長,那股價有極大的可能性會長期成長。
選EPS長期成長的公司投資,就一定比較好嗎?
答案是不一定,有可能會比較好,但也有可能踩到雷,
以下舉幾個問題當例子,你就明白了:
1. 如果這家公司只是近幾年因為近幾年原物料上漲導致利潤增加,你認為它未來能保持成長嗎?
2. 如果這家公司是靠大幅舉債或者股票回購、變賣資產,來增加EPS,你還覺得這樣好嗎?
3. 如果這家公司都不投資研發、大幅減少資本支出,短期也許成本費用減少、EPS變高了,但長期是否會失去競爭力?
4. 如果這家公司EPS長期成長,但股價卻極其昂貴,因為人們認為未來可能會成長更多,你覺得這是筆好投資嗎?
EPS是很重要的指標,EPS長期成長也是很不錯的訊號,這點沒錯,
但過去不代表未來,需要進一步做確認而不是只看數字成長。
分析EPS的成長(或衰退),需要進一步探究原因。
EPS成長的原因例如:
- 是否是營收成長?
- 有新的產品、技術或重大訂單嗎?是一次性還是長期的成長?
- 是否是營運效率改善?毛利率成長或者費用降低?是受原物料價格波動影響嗎?
- 是否是股票回購?回購的時機點合理嗎?
由於在做分析時,我們往往會做線性預估,假設未來的EPS與成長會和過去保持一致,
例如看到過去3年都是每年成長20%,我們往往會直覺認為今年、明年也會成長20%,但真的是這樣嗎?
只有釐清成長背後的原因,我們才能知道未來是否有夠高的可信度保持一致,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會改變。
EPS成長有時候並不是營收成長,而是來自股票回購
在國外盛行股票回購,也就是用公司獲利從公開市場上收回股份,雖然不會拿到現金股利,但減少股本的情況會推升未來EPS,進一步推升股價。
許多公司會很常發現公司EPS卻逐年增加,但營收沒什麼成長,這就是來自股票回購的效果。
在台灣因為比較盛行發現金股利,將公司獲利發還給股東,較少用庫藏股的形式來拉高EPS,因此許多獲利、配息穩定的公司EPS通常變化也不大。
市場先生提示:未來總是充滿變數,而不是和過去呈現線性關係
商業的世界不是只有一個參與者,競爭對手的變化、新技術與替代品的出現、消費者與客戶需求或偏好改變,
都可能在未來影響企業的穩定性我們可以用EPS成長來做一些初步的篩選,快速過濾出一些公司。
但一個好的投資,關注的是未來EPS成長的理由與可信度,過去EPS成長與表現都只是做為輔助參考。
最好的方式,還是去探究盈餘成長背後的原因,這樣當情況發生變化時才能即時修正自己的看法。
此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質化的分析,來增加預估未來EPS的可信度,例如「投資護城河」,就是試圖判斷企業擁有某些優勢,能讓獲利能更有延續性,不易被競爭或市場變化影響的公司。
可閱讀:如何分辨5種企業投資護城河
如何用EPS選股?4個輔助評估的財務指標
選EPS長期成長的企業會比較好嗎?
其實在觀察EPS時,需要搭配一些財務指標一起觀察,才能避免落入一些陷阱。
EPS是最重要的財務指標之一,它代表著公司的獲利能力,
有許多財務指標會與EPS有關聯,或者說與公司盈餘稅後淨利有關,熟悉EPS的計算以及它的限制,你才同樣能理解這些指標的限制,做選股評估時可以避免陷入一些陷阱。
想更了解每個輔助指標,也能直接點擊標題連結,進入各項指標的詳細解說。
1. EPS vs 本益比:評估股價昂貴以及對未來的價格預期
EPS長期成長的股票,通常也會有高昂的本益比,成長率高的企業,有時本益比30~50倍甚至更高都有可能。
要記得,股價反應的不是過去EPS,也不是當下EPS,
股價反映的其實是「人們對未來盈餘(EPS)的預期」,很多時候股價上漲,其實早已經把未來幾年EPS成長也預先反應了。
但本益比往往只用過去一年或近4季EPS做計算,這並不能反映出未來獲利與股價的差異,
如果要正確衡量,應該使用「預估未來EPS」來計算本益比,這數字通常是自己估計,或者可以查詢一些分析師預估。
要注意的是,巴菲特曾說:「不要花錢買成長。」
因為未來成長性畢竟是一種猜測,未來成長率也不一定能保持,
即使未來有成長可能,仍要避免買進的股價過於昂貴。
市場先生的看法是,好公司股價往往都不容易變便宜,不花錢買成長的問題在於可能會幾乎買不到股票,策略雖然理想但不現實,
因此把「不要花錢買成長」改成「不要花太多錢買成長」我認為是比較好的方向。
2. EPS成長 vs 營收成長:可以看出是否成長來自股票回購、業外收入
一般來說,企業每股盈餘成長,理論上是來自總獲利成長,或者經營效率改善,但後者其實很困難,大多時候都是來自總獲利成長。
但是,如果今天企業是使用股票回購、減少在外流通股票,那雖然EPS也會成長,也可能反映到股價成長,
但這種成長就不是來自營運成長及經營效率改善,只是類似於把原本應該配息的資金拿去回購股票而已,得看是否買的合理、是否會造成公司未來缺現金的風險。
此外,如果企業成長的是業外收入,也同樣會讓EPS成長,但這種成長往往很難有延續性。
上述兩種情況,單純看EPS成長,是無法察覺的。
但如果搭配營收成長觀察,並且觀察經營效率(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相關指標看是否有持平或成長,這樣對公司成長的判斷就能更加明確。
3. EPS vs 營業現金流:評估EPS的品質
EPS是從稅後淨利計算得出,而稅後淨利(稅後純益),實際上並不等於公司實際收到的現金,
公司在合約簽訂後,即使還沒收到貨款,在營收與淨利上就能先認列當期收入,但有時候可能會發生錢收不回來、違約等情況,造成實際的盈餘並沒有發生。
透過衡量營業現金流搭配一起看,可以用營業現金流對淨利比,評估是否有誤差,
營業現金流對淨利比 = 營業現金流 ÷ 稅後淨利
其中,營業現金流的計算,是包含了稅後淨利、加折舊攤銷的現金、加應付帳款、減應收帳款與存貨的金額,
一般認為如果比率長期都高於100%,代表EPS的品質是比較好的,反之如果長期低於100%,我們可能就要懷疑公司虛增盈餘。
市場先生提示:
有些企業處於快速成長階段(例如Tesla),有大量資本支出、且獲利往往也用於再投資,產生大量折舊讓盈餘看起來減少,
這時EPS就無法反應公司真實的獲利能力,這類公司在評估時,用每股自由現金流取代EPS,可能會更真實反映企業獲利狀況。
4. EPS vs ROE:評估盈餘再投資效率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是用稅後純益去除以總股東權益,也可以解讀成,每增加1元股東權益,可以創造多少報酬率。
而EPS則是企業的盈餘,有一部份會以股利形式配發給股東,另一部分則是作為保留盈餘,
作為投資人,我們會希望這些沒配息、被保留的盈餘,都有充分發揮它的價值,能在未來幫我們創造更多盈餘、提高EPS。
因此在公司EPS持平或上升過程,觀察ROE的報酬率高低,以及ROE的趨勢,是持平、上升、還是下降,就可以得知公司在資金運用上的效益。
假設EPS成長是透過保留盈餘來創造複利效益,那ROE就是衡量這複利多寡的參考標準之一。ROE高低其實各產業有不同的標準,不一定能直接比較好壞,但如果出現長期下降趨勢就要特別注意。
要記得:每家企業都是獨一無二,有自己的產業特性、產品線、競爭優勢、經營風險,
也因此,公司與公司之間的EPS都是不一樣的,即使同樣是EPS賺10元,背後的意義也可能大不同,無法直接做比較來做好壞判斷。
EPS選股要注意什麼?
以下幾個問題市場先生覺得比較進階一點,可以先大概了解就好,未來有遇到時要記得留意一下:
注意1. EPS要穩定,小心EPS忽高忽低的股票
穩定的公司每年EPS會穩定或持續成長,不會突然有大幅衰退,頂多因為季節性造成四季的EPS不大一樣。
如果發現某一期EPS突然大幅衰退,要格外留意原因,如果是暫時性的衰退通常會是很好的進場點。
反之如果EPS突然某一期急速上升,也要觀察是一次性的獲利,還是整體獲利能力提高。
對於EPS忽高忽低的企業,不是說它一定不好,但一般我們認為很難對未來做評估,
除非你對該產業有研究,否則建議這類型公司可以先跳過。
注意2. 要小心獲利和現金流的落差
EPS只反應了獲利能力,但會計上損益表的獲利,不代表實際有現金流入。
必須同時搭配營業現金流、自由現金流量表上的數字觀察。例如賺了100元,但實際現金流入只有30元,這種狀況就要留意,
也許是存貨或者應收帳款過多,這種財務狀況並不健康。
注意3. 要注意「EPS」是否和「稀釋EPS」差異很大
EPS的公式中,雖然是稅後淨利除以在外流通普通股數,但做許多評估時,我們考慮的其實是未來的EPS,而非只有當下。
有些公司未來的EPS會變動很大,原因是他在未來有可能因為增加新股,導致盈餘被稀釋,把一些認股權證、可轉換債券等,有可能會變成「新股」的股份也都算進來,
這種計算方式稱為「稀釋每股盈餘 EPS Diluted」,這是一種更保守的評估方式。
稀釋每股盈餘(稀釋EPS) = 稅後淨利 / (普通股在外流通股數+稀釋性普通股數)
稀釋性股數包含:特別股、認股權證、可轉換公司債,
在未來股價高於一定程度時可能由債權轉變成變成股票,導致公司股本膨脹,分錢的人變多了會稀釋掉每一股的獲利,導致EPS降低,
由於稀釋性股數只是”未來有可能增加的股數”而不是當下真實的股數,所以稀釋EPS並非當下公司真實的EPS,只是對未來最壞情況的一種猜測。
大多公司稀釋性股數影響一般來說影響不大,但如果稀釋EPS比一般EPS低太多,也是個警訊,這代表著公司選擇用股權而不是債權來取得資金,
在獲利能力不穩、缺乏現金的公司尤其要注意,代表未來EPS有可能因為盈餘稀釋而走低。
注意4. 常增資的公司,要注意流通在外股數的加權計算問題
會計上的EPS計算方式,流通在外股數要考慮「加權」
每股盈餘(EPS) = 本期稅後淨利 / 普通股在外流通加權股數
在會計上加權的意思是會根據股本變化發生的時間來計算股數,而不是用最新股數做計算。
例如如果上半年6個月原本總股數是100股,年中時增資變成120股,那年底在計算EPS時會用(100股*(6個月/12)+120股*(6個月/12))=110股。
這計算對投資人的分析可能會造成一些誤差,因為比較理想的評估不應該加權,而是用最新股數做計算。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不應該用加權的110股,而是用最新的120股做計算來評估比較準確。
如果你評估的公司有頻頻增資、且增資幅度較大時,想要得到當下精確的EPS,最好還是自己計算一次而不是用財報上現成的EPS。
EPS的8個替代指標
EPS是很重要也很基本的指標,但在投資市場往往有各種例外,所以上面市場先生才會和大家提到許多注意事項。
當然,平時大多時候使用EPS其實就很足夠了。
有幾個指標和EPS功能很類似,可以和EPS搭配一起觀察,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代替EPS,改善EPS的一些缺陷。
以下我根據常見性、簡單、實用性順序,由上往下排,分享幾個我覺得跟EPS功能類似的指標:
1. 每股自由現金流 Free Cash Flow per Share
適用情境:高額資本支出、大量折舊攤銷的企業
許多企業如果有高額資本支出,會產生很大的折舊與攤銷,會大幅影響EPS的準確度,讓我們無法從EPS評估企業獲利能力。
這時用每股自由現金流,可以把被扣除的折舊與攤銷加回去,可以代替EPS評估公司真實獲利能力。
2. 每股營業利益 Operating Cash Flow per Share
適用情境:營業外收支可能影響很大的企業
營業利益 = 總營收 – 總成本 – 總費用
有些公司時常會有營業外收入或支出,這些非本業的損益,最終會影響到EPS,影響我們的判斷。
如果想排除這影響,用每股營業利益就可以排除影響。
3. 每股營收 Revenue per Share
適用情境:毛利穩定,但資本支出大、營業外收支高的企業
每股營收功能與營業利益類似,都能排除營業外收支的影響,此外許多企業一些研發、擴廠等支出會大幅影響費用,透過每股營收,可以排除這些影響。
但由於每股營收尚未扣除毛利、費用,因此建議毛利率穩定的企業,才適用這個指標去做參考比較。
4. 每股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的獲利 EBITDA per Share
適用情境:比較資本密集型的產業,排除稅、利息、折舊攤銷影響之下,觀察獲利能力
EBITDA = 稅後淨利 + 利息 + 稅 + 折舊與攤銷
和EPS比起來,EBITDA計算時,除了排除稅和利息影響,也加回折舊與攤銷影響,
可以用於資本密集產業,將稅、利息、折舊攤銷影響因素排除,來做彼此比較。
5. 每股稅前息前利潤 EBIT per Share
適用情境:比較同產業公司,排除稅、利息影響之下,觀察獲利能力。不適用折舊攤銷金額大的企業。
稅前息前利潤(EBIT)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營業費用 + 營業外收入(支出)(或是 稅後淨利 + 利息+稅)
EBIT在計算時,與EPS及稅後淨利的差別,在於沒有考慮稅和利息,
例如同產業的公司做比較,兩間公司稅率不一樣,但如果想衡量彼此獲利能力時排除稅會比較精確,
另外資本密集產業,利息對獲利影響很大時,EBIT可以排除利息影響,讓你能比較單純的去比較公司獲利能力。不過EBIT沒有加回折舊與攤銷,所以不適合用於比較折舊攤銷大的企業。
6. 每股業主盈餘 Owner Earnings per Share
適用情境:用於有常態資本支出的企業,想比較企業獲利能力,排除常態資本支出的情況。
業主盈餘 = 稅後淨利 + 折舊與攤銷 + 遞延所得稅 – 平均資本支出 + 營運資金變動
業主盈餘據說是巴菲特使用的指標,它將淨利加回了折舊與攤銷、遞延所得稅(以前多付的稅款),並扣除常態性的資本支出,
巴菲特認為企業必然有些支出,是常態用於維持利潤率與成長率的必要成本,這些支出未來仍是得花掉,因此可以扣除不算在獲利能力評估裡面。
這指標比較不常見,實際上也是概念性的指標,無法精確計算,但意義上算是蠻有參考價值的。
7. 稀釋每股盈餘 Earnings per Share Diluted (Diluted EPS)
適用情境:金融股、發行大量可轉債、選擇權、認股權證的企業
如果公司發行許多可轉債、選擇權、認股權證等等,未來這些證券就有可能兌換成股票,進而稀釋掉獲利。
這類公司並不多,且最終這些商品並不一定會發生轉換成股權的情況,
但透過稀釋每股盈餘(稀釋EPS)可以預先計算出,假設這些證券全部都兌換成股票,最大會帶來多大影響。
8. 每股現金股利 Dividends per Share
適用情境:EPS穩定、配息穩定、營運成熟的企業,希望保守評估。
一般很少會用現金股利來代替EPS,因為股利本身就應該來源於盈餘。
但如果你對盈餘抱有疑問,僅想保守評估配息的部分,把配息當成盈餘並忽略其他獲利,這樣就可以用每股現金股利來衡量及比較。
當然,前提是盈餘、配息率都保持穩定,畢竟許多公司盈餘及配息政策可能忽高忽低的話,或是根本就不發股利,這樣看股利意義就不大,
重要的是要記得,企業不可能長久配出比盈餘更多的股利。
市場先生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指標,任何指標都是輔助參考,
關鍵在於你充分理解背後的定義、了解它的限制。希望這篇EPS的講解對你有幫助囉。
(覺得有收穫或者有問題,可以在底下留言)
本文僅做教學使用,內容提到所有標的都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需了解任何投資皆有其風險。
相關文章:
更多投資入門學習:
1. ETF投資教學懶人包
2. 基金投資教學懶人包
3. 理財第一堂課:認識現金流
4. 我的投資理財書單分享
5. 美股ETF線上課程
撰稿:劉呈逸 主編:市場先生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哈嘍~不好意思,想請問五個輔助指標那邊是不是漏打一個
感謝細心的讀者提醒!內文已修正
謝謝市場先生無私的文章分享,編排細心、詳細、易懂又受益良多,而且大多都可以套用在美股上面。我本身投資中小微型生醫美股,原本只有鑽研基本面和價值投資,但是慢慢發現如果不去分析財務狀況,有一半也是在賭,而且很難察覺風險。還好發現自己的不足,趕快補起來。期許自己可以在專業和投資領域都能變成高手,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必須常來反覆閱讀市場先生的文章!
謝謝回饋,也祝你投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