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參加」除權息可以節稅?股利配息想合法節稅應該如何計算?要注意哪些事?
之前市場先生分享過一篇關於除權息對股價的影響要如何計算,
只要每年除權日或除息日時手上有股票,就有資格參加除權息,
除權息就是公司進行一種「分配」的流程,
選擇把一些留在公司也不會用到的現金(原本就屬於你),
從公司的帳上轉到你的帳上(稱為配息),或是保留變成公司股本(稱為配股),
而配股或配息都會對公司的市值造成影響因此也會做一個調整。
配現金股利(配息)後,對股價的調整稱為「除息」,
配股票股利(配股)後,對股價的調整稱為「除權」。
除權息的概念就是一個把錢從你的左手(公司帳上)換到你的右手(你的口袋),
而因為這中間有個成本就是所得稅。
可閱讀:
1. 什麼是除權除息?
到底要不要參加除權息?想節稅應該怎麼做?
之前提到在每年6月到8月除權除息旺季的時候,
有些人會透過放棄參加除權息,來減少隔年報稅時的稅務負擔,
也稱為「棄息」。
為什麼有些人選擇不參加除權息?我們自己應該如何評估計算?
以下市場先生分享如何評估的流程:
參加vs不參加除權息,差在哪裡?
以下提供一份簡單的表格做比較:
是否參加 | 參加除權息 | 不參加除權息 |
方式 | 不要賣股票就能參加 | 除權或除息日前一天賣掉 之後再買回來 |
領到配息 | 有 | 無 |
配息所得稅 | 有(根據個人稅率) | 無 |
交易成本 | 無 | 一買一賣約 0.5% |
其他成本 | 二代健保補充費2.11% 總影響低於0.1% |
避險成本約0.1% |
優點 | 放著不用動 | 高稅率者可以避稅 |
缺點 | 要被課稅 | 需要做避險操作 |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
舉個例子:
假設有一檔股票股價是100元,今年決議配息5元
假設你股息收入很高,股息適用的所得稅率是28%
(以下只用現金股利做舉例,股票股利則是用每股面額10元來計算所得,所得稅課稅計算方式一樣)
1. 參加除權息的情況:每100元損失1.5元的稅
除權息之後股價會自動除息調整成95元,而你會拿到5元的股息,總市值不變但要課稅。
假設5元的股息被扣掉28%的稅,再扣掉2.11%二代健保補充費,那最終拿到手就是3.5元,
因此手上資產的總市值從原本100元,變成95+3.5=98.5元。
很多新手會誤以為領到股息會賺錢,這是錯誤的觀念,
其實剛好相反,
領到股息總資產價格不變而且還要被課稅。
可閱讀:股票殖利率的迷思:股票殖利率和債券殖利率或銀行定存利息完全不同
二代健保補充費,目前最新規定是一次領股息超過2萬元要扣繳2.11%,
這數字對整體來說影響不算太大,
以5%的現金殖利率來看對個人投資總資產損失大概是0.1%,
殖利率更低的股票影響就更小。
2. 不參加除權息的情況:每100元損失0.5元的交易成本
假設不參加除權息,必須在除權日或除息日的前一天把股票賣掉,
這樣公司就不會把你視為股東。
於是你100元把股票賣掉,隔天除息後股價會自動除息調整成95元,
這時你再用95元買進,剩下5元的現金你就自己拿去再買股或是留著。
一買一賣之間股票交易的手續費+交易稅約0.5%,因此你會損失這0.5元的交易成本。
以上兩者權衡之下,有些人就會選擇不參加除權息,
因為這樣每100元就可以省下1元。
比方說你總股票資產是5000萬的情況,就可以省下50萬元的稅,差異非常的大。
不參加除權息,要注意買賣時的「避險」
另外這裡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因為不參加除權息需要賣掉再買回來,
這中間有一天的間隔,因此股價很可能會有波動,而且也許有可能很劇烈(隔天一堆人想回補),
因此通常會需要進行「避險」的動作,
最常見的方式是買進相對應的股票期貨。
股票期貨的交易成本和需求資金都極低,
大約是買賣股票的10%~20%,
因為不同股價的股票手續費佔的比例都不一樣,
這個成本很低可以忽略不計,或是簡單當成0.1%計算就好。
當然這裡有個避險的問題,
如果股票太小、沒有股票期貨可以避險,那就會有潛在的風險。
完整的股票期貨介紹,可閱讀:股票期貨是什麼?除權息/優缺點完整介紹
如何簡單計算評估是否參加除權息?
比較的關鍵:
參加除權息股息的「所得稅」,是否大於 不參加除權息的「交易成本」?
因為股票的交易成本比較固定就是0.5%,
(股票型ETF例如0050ETF或0056ETF則是0.25%左右、債券型ETF是0.15%)
以上面的例子為例,
如果參加除權息每100元要損失超過0.5元的稅,不參加會比較划算,
但如果每100元只要損失的稅低於0.5元,那就比手續費便宜,參加會比較划算。
計算會損失稅金,必須要先考慮2件事:
1. 手上的股票「現金殖利率」的高低?
現金殖利率(%)= 現金股利/目前最新股價
雖然左手右手都是你的錢,
但現金殖利率越高,稅被課的就越多。
2. 股息被課稅的比率是多少?
通常適用30%以上稅率的人才要考慮不參加除權息
股息稅率(%)= 股息所得稅/現金股利
現行稅制股息的所得稅有2種計算方式,兩者可以取較低作為稅金計算基準:
方法1. 低股息所得者:股息併入個人所得稅,並且股息的8.5%可作為扣抵稅額,一戶申報上限抵8萬元
舉例來說你目前不包含股息的稅率級距是20%,今年領了10萬元股息,
這10萬會被扣20000元的稅,另外10萬元的8.5%也就是8500元可以抵稅,
因此最後股息真正被扣的稅是11500元,
算下來整體股息的稅率就只有11.5%。
總股息在94萬元以下(可申報折抵8萬)時,
用這種計算方式通常都會比方法2扣28%還要省。
這個計算稍微麻煩一點,但原則上其實整體稅率並不高,
即使現金殖利率是5%,課上11.5%的稅影響也不大,只佔總資產0.5%多一點。
方法2. 高股息所得者:稅率28%,不併入個人所得稅
這個計算就比較簡單,股息的28%就是稅,股息不會再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
通常這會適用在稅率級距已經達30%以上,且總股息收入在94萬元以上的人,
即使你稅率級距是40%,股息也只要繳28%的稅。
可閱讀:股票領配息所得稅要如何計算?
計算:「現金殖利率 × 你的股息稅率」
是否高於不參加除權息的交易成本0.5%
其實通常會考慮需要不參加除權息,
都是資產規模較大,稅率已經達到28%以上的情況。
台灣大多數中大型企業的現金殖利率大約落在2%~6%中間,
如果現金殖利率2%以下即使課28%的稅率,整體成本最高也是0.6%,和交易成本差不多,
因此是否參加或不參加除權息影響不大。
比較需要在意的是現金殖利率3%以上的情況,不參加除權息有可能會比較節稅。
在股息稅率是28% 加上二代健保2.11%的情況 |
|
情況 | 參加除權息總成本 |
現金殖利率2% | 約0.6% |
現金殖利率3% | 約0.9% |
現金殖利率4% | 約1.2% |
現金殖利率5% | 約1.5% |
現金殖利率6% | 約1.8% |
不參加除權息 | 交易成本約0.5% |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
不參加除權息要搭配避險
如果不避險或無法避險,
就要衡量不參加除權息是否可能有突然跳空上漲的風險(快速填權息的狀況),
比方說可能不參加除權息多省下1%的稅,結果隔天跳空上漲3%,
這對長期持有的人來說影響較大(一年假設賺10%,如果錯過跳空漲3%等於整年的報酬就去了3成),
當然你說不漲反跌買的更便宜也是有可能,
總之這算是一種潛在的機會成本,必須要考慮在內。
快速總結重點:
1. 參加除權息要被課稅,如果稅率很高的情況下,不參加除權息有機會可以節稅
2. 不參加除權息需要在除權息日之前賣出股票,之後再買回來,為了避免中間大漲,因此通常會搭配股票期貨避險
3. 不參加除權息一買一賣的交易成本大約是0.5%,只要被課稅的成本大於0.5%就可以考慮不參加除權息
4. 評估是否參加除權息,主要影響有個人的股息稅率,以及股票的現金殖利率
5. 通常個人稅率30%以上且總股息金額超過94萬會選擇28%的股息所得稅
6. 如果個人股息稅率是28%,且持股的現金殖利率超過3%以上,不參加除權息才容易有節稅效果
7. 如果不參加除權息但無法避險,要把可能潛在的機會成本也考量進去
【本文為個人經驗分享及資料收集整理分享,並非無任何稅務建議之意。實際稅務規定,請依照國稅局官方資訊為準。】
如果對除權息還不熟悉,
可以複習一下:什麼是除權息?
關於國內外股息的稅務,可閱讀:
1. 國內股息課稅如何計算?
3. 投資美股的股息如何計算?
額外分享幾篇理財好文:
2. 基金開戶》最新手續費優惠
3. 股票開戶》最新優惠推薦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Hi, 大戶賣出的100元不會有資本利得的所得稅嗎?如持有成本為90在除息前賣出100,即10元所得
台灣沒有資本利得稅這個東西(但美國有)。但有股利所得稅,這也是大戶放棄股利選擇不參加除權息的原因。
請問一個股票如果只有股票股利,沒有現金股利,會被課所得稅嗎? 會的話是怎麼算?
假設一個股票今天收盤價50元,隔天除權配股票股利2.5元
隔天除權完的開盤價是50/1.25 = 40
所得稅是用10元去算還是2.5元去算?
股票股利用每股面額10元去算喔
====不知為何分行全跑掉,若很難看請用這版本。====
雖然隔了文章張貼很久,關於避險方面我有一些想法。
按直覺來說在除息日前賣掉,明天再買回來,
是因當天的升跌造成盈虧。
但再想想如果不避開除息,一直持有股票不動,
也會因當天的升跌而有資本損益啊。
而且持股365天應該會比持有361天 (以季配息來說) 承受更多波動吧。
再分析一下,要避開除息可有兩種方法:
一是賣掉多少股,下一天就買回多少股;
二是賣得多少錢,下一天就用這筆錢買回去 (較適合像美股這樣能逐股買賣的)。
方法一的情況是:
股價還原除息的影響後若果為升 (以下說的升跌都指還原除息的影響後),
則此方法會帶來損失,反過來則有獲利。
這樣其實就是與一直持有股票的盈虧方向顛倒掉,
平常是升賺跌賠,方法一變成跌賺升賠。
以風險而言,方法一在承受一天的股價波動,
雖然方向相反,但風險應可視為與一直持股幾近相同。
長遠而言,每次執行的期望成本 (相對一直持股) 則是:
交易費用 + 買賣差價 + 股價年增長的2/365 (分子的2是一來一回之故)。
(還有一點是方法一的損益是同時實現的,平常持股的價差是未實現的,但不影響計算損益本身。)
方法二則更簡單:
既然買賣都是同金額,那麼在不持股當天就是拿著現金而不會有波動啊。
設原本有11股,股價由9升到11;方法二賣掉11股得99元,隔天只買回9股但總值還是99元。
若股價跌了也如是,沒有任何盈虧。
這方法對應了「持股365天比持股361天承受更多波動」的另一個直覺。
相比一直持股的回報是會有差別,但風險應該是在一直持股的人那邊才是。
(買回時另有四捨五入的誤差,但影響微少忽略不計。)
長遠每次執行的期望成本則是:交易費用 + 買賣差價 + 股價年增長的1/365。
我剛開始投入美市VTI和VXUS的ETF,退稅對於個人有些難處,在想要不要用方法二。
以股利率2%計,稅能省0.6%,
而方法二於我每年平均成本大約在 0% + 0.02%*4 + 8%/365*4 = 0.17% 的量級內,
我想這應該是值得吧。
(另外其實還有一方法是買入類似的ETF,避免要離開市場一天
但操作更多,可能要顧及短線交易限制(?),暫沒考慮。)
可以的話能不能分享一下Vanguard的除息日有沒有準確的預告?謝謝。
十二月的我找到以下文件,但另外又聽說Vanguard在這比較不透明,故怕文件內的只是暫訂日期。
https://advisors.vanguard.com/iwe/pdf/taxcenter/FADECDIV.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