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ETF是什麼?債券ETF怎麼買?優缺點/與買債券的差異/5個投資重點分享
「債券ETF值得投資嗎?」,之前一位網友看完0050ETF的教學文章後和我提到這個問題。
討論後才發現,他因為到退休年紀,並不想追求高投資報酬率,而是想找低波動和穩定配息的投資,但他也不想要只領銀行定存的利息,因此想尋找有沒有其他的管道。
債券ETF或債券基金,這類收益來源是來自配息的金融商品,就成了他考慮的對象,以下市場先生將分享一些關於債券ETF的簡單資料。
本文提到投資標的均為教學範例使用,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投資即使是債券,也一定有風險,投資前應該自行研究再做決策。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債券ETF是什麼?
債券ETF就是幫你買一籃子債券的交易所基金,也是適合一般人使用的債券投資工具。
債券就是一種借據,等於你把錢借給債券發行人,借款期間內只要不違約,債券發行人就會定期支付固定利息給債券持有者,並且債券到期的時候,還要再把當初借的本金還給你。
債券ETF會也是一種債券基金,會替你持有一系列特定債券,
但與一般債券型基金不同的是,債券ETF是被動式操作,意思是說它的基金經理人不做主觀決策,只根據事先決定好的規則(即追蹤指數)做債券的買賣。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檔中期公債ETF,追蹤中期公債指數,ETF會按照追蹤指數的成分債券種類與比例,買進符合條件的中期公債(中期為3~10年,實際範圍依照該指數定義),並且按時將不符合條件的債券賣出。
債券ETF的分類方式,和債券的分類方式相同:用債券風險特性、發行者、存續期間長短等方式區分
例如說買進一籃子美國公債,追蹤美國公債指數的債券ETF,就歸類為美國公債ETF;同樣的道理,追蹤投資等級公司債指數的,就歸類為投資等級債ETF或公司債ETF。
台灣投信發行債券ETF已經超過80多檔,連結標的大多是海外發行的債券,例如:美國公債、美國公司債等等。
海外基金公司也發行的債券ETF則比較多樣,除了常見的美國公債、投資等級債,也有抗通膨債、高收益債等較少見的類別。
還不熟悉債券與ETF是什麼的讀者,可先閱讀:
台灣債券ETF有哪些?
台股市場近年開始陸續發行多檔債券ETF,大多是追蹤美國國債。
下面列出幾檔上市超過半年的台灣美債ETF,當然市面上還有些債券ETF是以公司債或新興市場債為主,風險則會比國債高一些。
(以下標的不代表投資建議)。
其他台灣債券ETF的詳細介紹,可閱讀:台灣債券ETF清單(施工中)
關於美國發行的美債ETF介紹,可閱讀另一篇文章:5檔美債ETF比較整理(TLT/IEF/IEI/SHY/GOVT)
債券ETF怎麼買?
海外債券ETF:美股券商下單/台灣券商複委託
美股券商就能下單海外債券ETF,例如:IB盈透證券、Firstrade第一證券;或是用台灣券商複委託購買。
美股券商下單債券ETF的方式,與美股下單的方式相同。
海外債券ETF好處是選擇多,海外債券市場規模大、交易熱絡,尤其美國無論公債或公司債都是全球最大債券市場,海外發的債券ETF種類、數量、規模都更多,美股債券ETF的管理費也比台灣投信便宜一點點(根據種類而定,有些台灣投信發行的美債ETF成本也極低)。
許多美股券商已經取消ETF的交易手續費,但也會有一些匯兌成本與管理上的麻煩,各有優缺點。
如果你不想使用美股券商或不想匯款到海外,也可以用台灣券商複委託買進。
想評估其他可投資債券ETF的美股券商和複委託:
台灣債券ETF:從券商下單購買
要投資台灣投信發行的債券ETF,用一般股票帳戶就可以買賣交易。
如果你已經有股票帳戶,只要像股票下單那樣,就可以買債券ETF,下圖以元大證券買進00679B為例。
如果你還沒有股票證券戶,想評估要挑哪一間券商,可以參考:股票開戶券商推薦。
債券ETF交易手續費比較(以美債ETF為例)
美債ETF的 發行機構/購買管道 | 美股券商 | 台灣機構 (銀行/證券公司) |
---|---|---|
台灣美債ETF | 沒有提供 | 證交稅:0%(免徵) 交易成本:約0.1%~0.2% |
海外美債ETF | 交易成本:約0%~0.2% | (複委託) 交易成本:約0.5%~1% |
美債直債 | 交易成本:0.025%~1% | 交易成本:約1%~4% |
台灣美債ETF手續費和股票一樣,買賣折扣後約0.1%~0.2%,債券交易稅至2026年之前0%,比買股票低很多。
海外美債ETF方面,使用美股券商手續費會較低,約0%~0.2%,用台股券商複委託手續費會較高。
整體上來看,如論是海外還是台灣發行的美債ETF,交易成本與美債直債相比(直債就是直接持有債券的意思)都便宜許多,直接買美債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可能直接損失半年或一年的利息。
市場先生建議一般人想投資債券,債券ETF仍是比較好入手且低成本的方式。
以下分享低成本債券ETF交易管道:
債券ETF的優點
優點1. 交易方便,價格透明,流動性佳
債券ETF只要股市開盤時就能交易,流動性很好,價格也很透明。
在台灣想直接買賣債券,一般要透過銀行、證券公司等機構,流動較差,價格也不透明。
舉例來說,直債常見的交易方式是把手續費含在報價裡面,有時機構不會主動告知,不知情的人會以為買直債沒有手續費。
在機構買賣直債的交易成本,可能高達1%~4%不等(內含在報價中),等於未來半年、一年的利息都要拿來付手續費。
想知道被加多少費用,可以直接開口問交易的機構,對方有義務誠實地告訴你。
優點2. 單位價格較低,資金不多也可以操作
買債券ETF不用準備很多資金,資金不多投資人也可以長期投資,或是做資產配置。
直債買賣是用單位來計算,買一單位需要的資金至少在1萬美元~20萬美元以上,通常是高資產人士透過專業理財服務來購買。
優點3. 分散投資多檔債券,減少違約風險,穩定配息
債券ETF幫你分散投資一籃子債券,期間任何一檔債券違約,對ETF整體影響都很小。
比起直債,直債一旦違約,可能會配不出利息,或無法償還本金,投資人可能會完全損失投資的金額。
舉例來說,投資等級債的信用評等是BBB級以上,統計上(1982年~2021年)的債券違約率平均低於0.5%,但不是零,表示只要投資的時間夠長,還是有機會碰上債券違約的情形。
當然你也可以同時買進多筆直債風險分散,但那會增加自己管理投資組合的成本,而且效果其實和債券ETF差不多。
從配息穩定度的角度思考,債券ETF的配息穩定度其實更高,因為它幫你把債券違約的風險也分散出去。
例如當債券ETF中某幾檔債券違約時,因為風險已經分散,債券ETF還是可以配息,只是金額可能會少一點;但如果是單一直債,發生違約的時候,配息數字可能會歸零。
優點4. 自動再投資,減少投資人管理投資組合的成本
債券ETF持有的債券到期後,會自動再投資在同類型的債券中,節省投資人自己管理債券投組的時間。
債券ETF做的事情其實就是自動幫你再投資相同類型的債券,讓債券ETF維持維持一定的利率風險。
舉例來說,如果是7~10年債券ETF,代表它會持有到期日7年、8年、9年、10年的債券,隨著時間經過,只要債券的到期日不足7年,它就把這些債券賣掉,重新買進到期日10年的債券,控制ETF成分債券到期日都在7~10年的範圍內。
意思是說,它不會把債券持有到期,而是持續輪換,債券ETF的價格和殖利率會隨利率變化,但存續期間則會保持一定的水準。
投資人買進債券ETF,等於買進一個持續自動再投資的債券組合,節省自己打造相似債券組合的時間。
優點5. 維持相同的利率風險,方便資產配置
債券ETF會持續輪換特定到期日的債券,維持一定的利率風險,方便投資人作資產配置。
做資產配的時候,我們會希望債券部位可以保持一定水準的利率風險,用來平衡其他資產部位的波動性。
利率風險指的是當利率變化的時候,債券價格變化的敏感度,通常是用債券存續期間來判斷,存續期間的單位是年(yr),如果存續期間是5.5年,就表示當利率升/降1%時,預期債券價格會下跌/上漲5.5%。
到期日越長的債券,存續期間越長,利率風險越高;到期日越短的債券,存續期間越小,利率風險越低。
債券ETF會賣出到期日太短的債券,重新買進特定到期年份的債券,讓存續期間始終為持一定的水準,不管何時投資人買進,都能取得相似的利率風險,方便做資產配置。
債券直債的利率風險,會隨著到期日接近而減少,如果沒換新的債券或再投資,單一檔債券的存續期間會逐漸減少,失去原先資產配置的功能。
關於債券到期時間的詳細介紹,可閱讀:債券存續期間是什麼?與利率的關係?
市場先生補充:債券ETF能幫投資人做分散投資,與自動再投資。
投資人如果自己買直債、自己分散投資、自己再投資,那整個債券投資組合的特性基本上與債券ETF相同,每期收到配息金額也會變得不固定,而且除非你投資的金額很高,不然分散的程度反而比不上債券ETF。
舉例來說,撰文當下(2025/3)代號00679元大美債20年ETF規模約台幣2900多億,分散投資在40檔同類的美國公債上,直債投資人很難做到相似的分散程度,可能也不必要。
整體上來看,考量再投資的情況,自己分散買直債能得到的結果,其實和債券ETF一樣;但在分散性上,債券ETF能做的更好,投資人操作上也較方便。
債券ETF缺點
以下缺點雖然我認為並不算是重大缺陷,但也不算優點,所以列在缺點這裡。
缺點1. 債券ETF有持有成本:經理費與保管費
債券ETF每年的內扣費用,根據ETF不同,比較低的大約有0.05%~0.30%/年的內扣費用。也有些ETF內扣費用比較昂貴。
相比直接持有債券(直債)市沒有持有成本,ETF成本會多出一點點。
但要提醒的是,直債雖然沒有持有成本,但大多數情況交易成本較高、流動性較低,買進賣出過程要付出的成本(0.5%~4%不等)可能還是比債券ETF昂貴。而且如果買直債是在銀行,也會另外有0.2%/年的帳戶管理費,相比下來,債券ETF的持有成本並不昂貴。
缺點2. 配息金額不固定
很常聽到有些人會說債券ETF有配息金額不固定的缺點,
債券ETF每次配息金額不固定,但是配息持續穩定。
市場先生要釐清的觀念是:「配息金額固定」和「配息持續穩定」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債券ETF的操作包含再投資,到期本金或是賣出債券得到的資金會重新投資到新的債券上,新買的債券價格和配息金額,是根據當下的利率環境決定,不會和之前一樣,所以債券ETF每次配息金額不固定,會上下浮動,但幅度不會太大。
而債券直債的配息金額,從買進之後就是固定的,就是票面利率與面值計算出來的金額。
其實債券ETF和直債都能穩定配息,嚴格上來說債券ETF的配息穩定度其實更高,因為它分散投資多檔債券,就算少數債券違約,對配息的影響也很小,比直債更穩定。
假如你是用債券建立一籃子組合,並且透過債券梯再投資,那就算持有的是直債,整個債券投資組合來說,同樣也是配息金額不固定,從這角度來看直債和債券ETF並沒有差異。
延伸閱讀:
缺點3. 沒有到期日還本金的特性
債券ETF的價格隨時都在變化,沒有還本的到期日。
債券ETF持有一籃子持續輪換的債券,價格隨時根據最新的債券市場價格計算,不像直債有個還本的到期日。
關於債券ETF的投資,有個常見的迷思是:買債券直債不會有價格波動、到期可以拿回本金,比較保本;但買債券ETF會波動、到期賣出價格不一定,不一定保本?
直債其實也有價格波動,只是因為流動性相對較差、交易成本高,投資人不會天天去銷售機構問價格,這不代表它沒有價格漲跌。
白話來說,就是直債其實也有價格波動,只是沒天天報價,常被忽略而已。
也就是說,除非你把直債持有到期,而且完全忽略期間的價格變化,才能拿回債券本金(面值金額),只要中途想賣出,還是會根據現在的利率報價,還是有價格漲跌,不能完全保本。
以債券長期投資或資產配置來說,重要的是持續再投資以及存續期間,到期還本特性其實不太重要。
缺點4. 債券ETF股息預扣稅30%(海外發行)
海外發行的債券ETF,ETF配息會被認定成股利(Dividend),需先課30%預扣稅。
以美國公債來舉例,一般來說,債券配息應該屬於利息(Interest),是免稅的,所以如果直接買美國公債的直債,債券配息也是免預扣稅。
但債券ETF的配息是透過基金公司分配,會被美國財政部認列為股利,預扣30%的股息預扣稅,除非使用像IB盈透證券這類,會自動退還股息預扣稅的券商,才有機會退回。
還有一種例外,那就是投資台灣投信發行的美國公債ETF,它是台灣投信直接買美債,配息會先以利息的方式配給投信,再由投信分配給投資人,中間沒有涉及海外基金公司,就沒有預扣稅。
海外投資的稅務介紹,可閱讀:美股投資配息預扣稅怎麼算?海外投資所得稅介紹
債券ETF vs 債券 有什麼不同?
先說結論:考慮再投資與分散投資的情況下,買債券ETF和買債券直債,在效果上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方式不同。
下面市場先生整理債券ETF和債券(直債)的主要差異。
比較項目 | 債券ETF | 單一債券 (直債) |
---|---|---|
買進需要的資金 | 較低 | 較大 |
流動性 | 較高 | 較低 |
價格透明度 | 十分透明 | 較不透明 |
配息穩定度 | 配息穩定 | 配息穩定 |
每次配息金額 | 金額不固定 (會小幅變化) | 金額固定 |
配息的稅賦 | 海外發行:30%預扣稅 (配息屬於股利) 台灣發行:0% | 免稅 (配息屬於利息) |
存續期間 | 維持固定水準 (只在小範圍內波動) | 持續減少 |
交易成本 | 較低 | 較高 |
持有成本 | 有持有成本 (大型債券ETF大多落在0.05%-0.30%之間) | 無持有成本 (假如透過銀行買進,會有0.2%-0.4%/年) |
債券違約時的風險 | 幾乎無影響或影響輕微 (因分散投資多筆公債) | 違約時配不出利息 或無法償還本金 |
再投資 | 本金到期 自動再投資 | 本金到期領回 要自行再投資 |
適合的使用的目的 | 債券長期投資 債券資產配置 | 當定存領配息 |
主要差異來自債券ETF的幾項特性,例如:交易方便性、價格透明、方便管理投資組合等等,能幫投資人省下不少時間,讓債券ETF更適合用來長期投資和資產配置使用。
但如果你的投資期限確定、不考慮再投資,或是想把直債當成類似定存這樣,領取固定利息為目標時,直債具有金額固定、利息免稅的特徵,就更適合使用直債。
把直債當成定存的投資人,一般會觀察到期殖利率(YTM),買進之後就放著領利息,就算價格上漲(利率降低),投資人也會不賣出。
市場先生小結:如果一個人需要持續再投資,即使他自己單買債券,他的操作也會和債券ETF完全一樣。
單獨從商品特性來看,債券和債券ETF的確不同,但從一個人長期投資與持續持有各類資產的角度,兩者最終其實是一樣的。
許多投資人的迷思是:買直債不受利率風險影響,因為到期殖利率是確定的,每期利息和到期本金都很確定。
如果只看單一債券,這說法沒太大問題,但從投資生涯來看,它沒考慮「再投資風險」,忽略了複利成長機會。
單買債券時,每一期會領到利息,以長期投資而言,利息應該要重新再投資,不然資產長期會缺乏複利,但重新再投資時,都會受到當下的利率環境影響。
記得,你如果不再投資,持有的就是現金,除非你確定現金全部都要花掉,否則剩餘的現金,它是沒有報酬也沒有複利,我們到時依然要為這些資金尋找新的投資標的。
換句話說,想長期投資債券得到它的複利報酬,你就必須要把利息本金再投資,而只要再投資,那就會受未來的利率變化影響。
投資債券ETF要注意的5個重點
以下舉例幾檔台灣債券ETF作範例,分享5個投資時要注意的重點。
1. 債券ETF追蹤哪一個指數?
追蹤指數就是債券ETF的操作基準。
以下表列出的幾檔債券ETF為例,都是追蹤美國公債的ETF,但不同的追蹤指數,可能會持有不同到期日的債券,債券ETF特性也會有差異。
例如:00679B是投資20年以上的公債、00697B則是投資7-10年期的公債,兩檔債券ETF的特性不會相同。
ETF代號/ETF名稱 | 追蹤指數名稱 |
---|---|
00679B 元大美債20年 | ICE美國政府20+年期債券指數 (ICE U.S. Treasury 20+ Year Bond Index) |
00687B 國泰20年美債 | 彭博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指數 (Bloomberg U.S. Treasury 20+ Year Index) |
00696B 富邦美債20年 | 富時美國政府債券20年期以上指數 (FTSE US Treasury 20+ Years Index) |
00697B 元大美債7-10 | ICE美國政府7-10年期債券指數 (ICE U.S. Treasury 7-10 Year Bond Index) |
00695B 富邦美債7-10年 | 富時美國政府債券7-10年期指數 (FTSE US Treasury 7-10 Years Index) |
00694B 富邦美債1-3年 | 富時美國政府債券1-3年期指數 (FTSE US Treasury 1-3 Years Index) |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到期日相近的美國公債,例如:00679B元大美債20年和00687B國泰20年美債,都是投資20年以上的美國公債,因為市場上的公債存量差不多,指數報酬其實會很接近,每年報酬誤差我猜測在0.1%以下。
當債券ETF的績效表現偏離指數太多,ETF就要想辦法修正,減少追蹤誤差,讓ETF走勢貼近指數。
目前這幾檔債券ETF發行時間都不長,想觀察長期歷史資料表現,可以參考國外追蹤相似指數的債券ETF。
例如:00679B元大美債20年是2017年發行,追蹤ICE U.S. Treasury 20+ Year Bond Index,而國外有一檔追蹤相同指數的ETF,代號:TLT,是2002年發行,可提供長期的表現做參考。
從TLT長期走勢來看,可發現TLT和指數的偏離相當小,兩條線幾乎疊在一起。
2. 債券ETF長期追蹤誤差大嗎?
台灣發行的美債ETF,投信公布的資料都有一些小問題,例如:時間太短、指數報酬不含息、沒有提供換算匯率等,所以長期追蹤誤差較難用官方資料呈現。
市場先生自己嘗試計算一份台灣重要的美國公債ETF長期追蹤誤差,目前看下來,誤差都不算太大,誤差較大的也在可接受範圍內。
可參考:台灣版美國公債ETF追蹤誤差統計
也因此,我認為美國公債ETF,如果用台灣投信版本做代替,目前看來是可行的。
但我只有統計到少部分台灣發行的美國公債ETF,其他仍有許多ETF誤差大小並不確定,所以投資前還是要自行去了解追蹤誤差大小。
3. 債券ETF規模/經理費與保管費
經理費與保管費是兩種常見的內扣費用,也是影響追蹤誤差大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ETF的好處是內扣費用相對一般債券基金便宜,但由於這些費用平常並不會列出來,而是在淨值中隨時間內扣,各檔ETF都不相同,一開始選擇前就要先注意。
一般來說,ETF規模越大,經理費與保管費相對就會越低;反之,選擇規模過小的ETF可能會多付一些額外的成本。
範例中的幾檔美債ETF,撰文當下(2025/3)的規模與費用率如下:
ETF代號/ETF名稱 | ETF規模 (台幣億元) | 經理費/保管費 |
---|---|---|
00679B 元大美債20年 | 2,962 | 0.10% / 0.04% |
00687B 國泰20年美債 | 2,437 | 0.10% / 0.04% |
00696B 富邦美債20年 | 334 | 0.10% / 0.055% |
00697B 元大美債7-10 | 21.5 | 0.20% / 0.10% |
00695B 富邦美債7-10年 | 12.2 | 0.20% / 0.17% |
00694B 富邦美債1-3年 | 75.4 | 0.07% / 0.06% |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從整理表中可發現,規模最大有達到台幣2,000億以上,最小的只有台幣12億,落差非常大。
內扣費用方面,台灣發行的美債ETF中,規模台幣50億以上的經理費+保管費約 0.13%~0.155%,這個費用我認為和美國發行的大型美債ETF相比已經很接近(0.05%~0.20%),台灣的債券ETF算是相當有競爭力,非常划算。
可閱讀:ETF費用有哪些?
4. 債券ETF持有的債券,到期日有多長?
關鍵是:不同到期日的債券,報酬率與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不同,會讓債券ETF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20年美債和1-3年美債有甚麼不同?
1. 越長天期的債券,債券的到期殖利率(YTM)理論上會越高。
如下圖,1年到期的債券利率只有2.08%,而30年期的債券利率則有3.03%。
以Firstrade上的美國公債報價當實際案例:
- 同樣的單位數,債券到期日越長,到期殖利率(YTM)越高,對利率的敏感度也會較高
- 同樣的到期日,購入的單位數越高,到期殖利率(YTM)越高
殖利率越高,一般反應的是長天期債券風險較高,持有長天期債券的人要承擔較多的不確定性。
但這只是理論上,有時候也會發生長天期債券殖利率低於短天期的狀況 (例如2021年-2023年),就是俗稱的殖利率曲線倒掛。
2. 持有越長天期的債券,債券ETF對於利率變化會比較敏感
意思是一點小幅度的利率變化,債券價格就會大漲或大跌,也就是存續期間比較大。
到期日越長的債券,存續期間越大;到期日越短的債券,存續期間會比較小。
所以如果未來升息,可預期長天期債券的淨值下跌幅度,會比短天期的更大,因為長天期債券的存續期間比短天期債券的存續期間大。
近期的真實案例是2022年升息循環的時候,過去一直以來中低風險的長天期公債,因為快速升息,造成價格快速大幅下跌。
5. 債券ETF是否有配息?配息的頻率?
ETF代號/ETF名稱 | 配息頻率 |
---|---|
00679B 元大美債20年 | 季配 |
00687B 國泰20年美債 | 季配 |
00696B 富邦美債20年 | 季配 |
00697B 元大美債7-10 | 季配 |
00695B 富邦美債7-10年 | 季配 |
00694B 富邦美債1-3年 | 季配 |
資料整理:Mr.Market市場先生
文章舉例的幾檔台灣發行的債券ETF剛好都是季配息,而像是美國發行的美國公債ETF大多是月配息。
配息頻率這點就因人而異了,我自己認為不太重要,但對某些人來說也許很重要,配息的好處是可以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支持日常生活的開銷或其他活動,缺點是要課稅,而且如果拿到的配息沒有使用,需要另外再投資才能有長期複利效果。
以台灣發行的債券ETF來說,只要是境外債券(海外債),配息的稅是計入海外所得,所以稅務影響一般也不會太大,ETF配多少息,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我們只能決定拿到配息後,自己是否要再投資。
債券ETF資訊要怎麼查?
如果是查看價格,各家券商看盤軟體上就可以看到報價。
其它重要的最新資訊,例如:規模、費用率、存續期間等,通常可以在ETF官網上、基金月報,或公開說明書中查詢。
台灣的債券ETF資訊:各投信公司官網查詢
台灣的債券ETF資訊可以到發行ETF的投信公司官網查詢,例如:
以下以元大投信00679B示範查詢投資月報,債券ETF月報上可以看到基本資料和持有部位等,公債類的一般就全部都美國公債,沒什麼問題。
但公債以外,例如公司債或新興市場債,這種需要比較留意,可能裡面包括一些風險較高的債券,如果前幾大持有部位有買奇怪國家的債券就要小心了。
海外的債券ETF資訊:ETF Database網站查詢/基金公司官網查詢
海外的債券ETF,我自己習慣是用ETF database這個網站,裡面資料蠻詳細的。
如果需要更進一步的資料,例如:追蹤誤差、公開說明書、存續期間,才到基金公司的官網查詢。
市場先生提醒:債券投資,建議是長期投資。
不管你投資債券或者債券ETF,都要記得,它是一種長期投資的工具,並不適合中短線頻繁進出。
應該以年為單位去思考。
否則如果只是想短期投機操作,那用其他商品也都能短期投機操作,甚至你可以去交易類似債券的利率期貨,而債券或債券ETF,我認為並不適合短線操作方式。
這篇關於債券ETF就先談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囉。
下一篇會更聚焦討論美股的美債ETF:美債ETF怎麼投資?5檔美國美債ETF比較
債券ETF常見問題Q&A
債券ETF報酬太低,不能投資?
你可能聽過一種說法:債券報酬太低,不要投資債券,買股票就好。 這說法正確嗎?
實際上,我認為這取決於個人的風險狀況。
以下先舉一個反例,是不贊同投資債券的例子,市場先生認為很多事情正反兩面的意見都要看,我們會比較清楚問題的關鍵在哪。
彼得林區並不贊同投資債券?為什麼?
知名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是個非常不推薦債券的人,他曾經在書中提到他對於投資債券的想法:
- 不管怎樣,長期(10年以上)來說股票的績效整體一定勝過債券
- 因此如果你是長期投資可以考慮股票就好,需要利息的情況也可以用股票現金股利代替
- 如果市場上再次出現高利率,且利率比S&P500的殖利率高6%以上,那就可以投資債券
- 如果不同基金經理人操作債券的走勢都差不多,那為什麼你還要付出高額經理費 (當然如果是投資債券ETF,成本就會比債券基金低很多了)
彼得林區的看法當然可以作為一個思考,但我們也要記得,彼得林區是股票型基金經理人,股票基金經理人投資本來就不需要考慮債券,也不用考慮風險以及時間週期問題。
彼得林區的邏輯很正確,前提是站在他的條件、角色、立場,才會很正確。
同時,也有其他如橋水基金的Ray Dalio或者耶魯大學校務基金的大衛史雲生,他們建議的資產配置組合中依然是會包括一定比例債券,透過資產配置用來管理風險。
是否要投資債券,沒有標準答案
比方說,一位60歲的投資人,他已經要退休、沒有新的收入,且大概只會投資10年。
這時候,如果跟他說彼得林區建議都投資股票、不要投資債券,你認為這種風險適合他嗎? 又或者另一個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很低落,並不希望投資過程出現超過-20%的損失,那你說他適合100%股票嗎?
我想也不適合。投資債券與否、投資多少,這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情況條件的確不同。
市場先生自己的看法是:投資工具你不一定要使用,但熟悉越多一定越好。
利率升息與債券的關係?
1. 你的債券整體存續期間多長?
越長期的債券,存續期間越長,優點是在空頭或降息階段表現會比較好,某些低利率時期的報酬表現也比短期債券高,缺點是升息時下跌幅度也會比較大。
反之,短期債券存續期間短,優點是不管利率升或降,都不大受利率影響。缺點在於某些低利率時期的報酬會相當低落。
2. 對於長期資產配置者來說,升息是必然經歷的過程
不管你是主動判斷市場未來利率變化,或者被動投資,我們都要先有個認知是:只要投資期間夠長,就一定會遇到數次的升息、降息。
利率風險,其實是我們做債券投資時,所承擔風險的其中一部份。
債券在資產配置的角色,本來就希望用債券指數與股票組合做平衡,希望股市空頭時仍有表現相對穩定的另一些資產,對於資產配置者來說,不應該追求無風險,而是知道自己承擔甚麼風險、承擔多少風險。
市場先生提醒:
高收益債在空頭時沒有資產配置的效果,甚至跌的比股票更慘,一般資產配置中,債券我們用的是以美國公債為主。 可閱讀:為什麼高收益債沒有資產配置效果?
3. 可以想想看,你對未來利率的看法如何?是否有能力預測利率?
如果自己無法預測漲跌,那你希望承擔多少利率風險?
承擔風險能力越高,那中長期債券就可以多一點,反之中短期債券多一點。
如果沒有特別想法,就不適合使用長期債券,可以用中期公債的風險居中,或者用短期債券受利率風險影響很小,都可以作為一個基礎版本的配置。
最後,
其他債券ETF相關文章分享:
1. 債券新手入門教學懶人包
3. 新興市場債是什麼?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市場先生開了一堂的「用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教學課程,
這堂課程會從基礎入門、資料查詢到實際操作,
教你學會建立一個穩定的全球ETF投資組合,目前累積已經有將近2000位同學上課。
線上課程》美股ETF創造穩定現金流線上課程連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債券ET應該要再補充一個缺點,每年的經理費跟保管費
謝謝,我再加上去!